今年3月,张琪(化名)再次决定卖房。截至6月28日,张琪共迎来3组带看,其间也有人出价,但单价比挂牌价低了1000元,并未成交。
6月15日,重庆发布楼市新政,包括支持新市民和人才安居,下调商贷利率,优化公积金贷款政策,明确公积金二套房认定标准,落实差别化房地产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等。
新政发布后,张琪接到了一个房屋经纪人的电话,但由于价格不合适,购房者并未实地看房。
(相关资料图)
从受访情况来看,重庆房地产市场并未明显好转。据铭腾机构数据,新政后近半月重庆中心城区住宅成交量有所上涨,但由于时间正好赶上“618”线上大促和房企上半年业绩冲刺,成交上涨与新政之间的相关性,以及7月市场走向仍有待观察。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副院长周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政对拥有多套房的投资群体的正向影响有限,相对更利好有实际住房需求的“刚需”群体,但后者认为市场基本面尚不明朗,以观望为主,仍在期待更多购房优惠政策推出。未来随着市场逐渐走向平稳,交易量增加将逐步带动市场情绪回暖。
多因素致市场疲软
张琪名下有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父母住。由于自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厅,去年8月,为改善住房需求,张琪一家以其先生的名义购置了一套4居室。
新房装修需要资金,去年5月张琪提前将大学城的一居室挂牌出售,单价1.2万元/平方米,在售3个月左右。其间共10组家庭来看房,也有2家人愿意原价购买,但张琪当时不想搬家,也舍不得卖房,就把房子下架了。
受经济形势影响,张琪觉得要多留些现金在手上,于是今年再度出售该房屋。房源挂出后,张琪很快发现市场热度远不及去年。“去年本来可以卖,没卖,今年就跌了。”张琪说。
重庆某品牌房企人士黄嫣(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去年4月底第一批次集中供地火热,5月楼市成交热情高涨外,去年3-6月,重庆中心城区住宅月成交量多在230万-250万平方米之间,今年市场表现远不如去年。
铭腾机构数据显示,今年3-5月,重庆中心城区住宅成交量分别为59.76万平方米、51万平方米和60.97万平方米,成交建面均价分别为14889元/平方米、14661元/平方米和14278元/平方米。
4-5月重庆不仅新房价格有所回调,二手房价格也小幅下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4、5月重庆二手房价格分别下降0.5%和0.3%。
张琪表示,近两月房价下降主要受房企冲刺半年度业绩、以价换量因素影响,除了常规的降价促销和加大折扣力度外,个别项目亦有首付分期等营销策略推出。
周滔认为近期重庆房地产市场表现疲软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在需求端,受外部信息和市场前期表现影响,市场情绪整体不高,购房者在住房交易上表现出一些犹豫或迟疑。
二是在供给端,受目前市场表现影响,部分房企对市场未来走势信心不足,另外土地市场优质地块供应不足,与去年区位条件相似地块起拍价低,打击前期高价拿地房企信心。
三是从往年规律看,受天气和其他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排除特殊情况,近期重庆楼市整体处于平淡时期而非具有很强爆发力的时期。
新政近半月成交量明显增加
6月15日,重庆出台楼市新政,从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升交易服务管理三方面着手,推出15条政策措施。
如支持新市民和人才安居,新市民在重庆购买首套房可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房贷政策,人才在住房等方面也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扩大享受首套普通住房政策群体。
再如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调整后重庆首套房和二套房的商贷利率低至4.25%和5.05%。还对公积金贷款政策进行优化,并明确公积金贷款二套房认定标准,落实差别化房地产税收政策等等。
“重庆实际上不缺购房者,缺的是一种市场信心。”周滔说。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常住人口3205.42万人,10年增加320.8万人。2021年重庆常住人口增加至3212.43万人,增速有所放缓但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17年保持增长态势。
周滔认为支持新市民和人才安居购房有助于更好满足重庆人才供给需求,但相较其他热点城市,重庆房价水平和购房门槛相对较低,市场供应量较大,新政带来的购房群体增量或有限,对整体楼市基本面影响不大。
周滔表示,新政推出的信贷和税收支持对拥有多套房的投资群体利好有限,而有实际居住需求的“刚需”购房者又受市场基本面尚不明朗的认知、未来个人工作预期不稳等因素影响,目前仍以观望为主。
从实际情况来看,据铭腾机构数据,新政出台后两周,重庆中心城区住宅分别成交14.94万平方米和20.19万平方米,环比分别上涨87%和35%;建面均价分别为13620元/平方米和14669元/平方米,环比分别下降2%和上涨8%。
新政后成交量有所增加,但与新政的相关性仍有待考察。该机构分析,成交量上涨有“618”线上促销活动和上半年业绩冲刺因素影响,而上周价格上涨则受近郊洋房成交上涨影响。
“630”节点之后,重庆楼市成交和价格仍存在不确定性。张琪认为近期市场或难快速恢复。“从往年来看,7月、8月都是市场淡季,大概率不会大涨也不会大降。”
(作者:李莎,邹济予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