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社会,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偶然的,如果没有那份炽热、执着、坚持和勇气,我相信郭广昌很难走到今天,所以,每次看到像郭广昌一样的人,我都会看到他们对目标的不懈追打,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对生活的态度,对细节几乎完美的关注。
2018年4月29日,三亚,由复星集团投资百亿打造的海南超豪华酒店亚特兰蒂斯开业仪式上,51岁的复星集团郭广昌在致辞时居然数度哽咽,甚至不得不停顿许久才把并不长的演讲稿念完。
或许,面对这家拥有1314间客房、堪称亚洲最大的水族缸和精彩绝伦的水上胜境时,他不禁想起三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海南的情形,想起当年悄悄对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
30多年前,还是穷学生的郭广昌曾骑着自行车一路北上,归途中路过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在这里,他忍着两顿没吃饭,只为能喝上一杯“大牌奢侈品”:青岛啤酒。
这段往事,出自2017年郭广昌的《我和青岛啤酒的故事》。这一年,穷学生已逆袭成为身家数百亿的“上海首富”,而复星集团也刚刚成为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情谊正浓。
而这一路,也并不容易。
1
馋上青岛啤酒
郭广昌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是在复旦大学。
1967年,郭广昌生于东阳横店。那时候,这个山比田多的穷地方,跟影视城尚未发生任何关系。郭家也很贫苦,父亲是石匠,母亲是菜农。上学住校时,他每周的伙食是一袋白米加一罐梅干菜,能吃饱,就已经很知足了。
他14岁时,父亲在采石场发生意外,右手被炸伤。初中毕业那年,郭广昌面临着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家人希望他考中专,读一个师范学校,可以早点赚钱帮衬家里,但他自己想读高中,考一个好大学。
考虑到家境情况,他还是报了一个中等师范院校。不过,最终,他遵从了自己的意愿,去东阳中学读高中。作为家中老小,也是唯一的男孩,郭广昌非常“受宠”,他的两个姐姐很早就离开了校园,在家里编草鞋,维持生计,供弟弟读书。
1985年,郭广昌考上了复旦大学,选的专业是哲学。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潮涌动,郭广昌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丝毫没有想过成为一个商人,因为当时,他觉得“商业是很低层次的”。
在去复旦大学求学之前,郭广昌从未坐过火车。多年以后,他回忆道,从东阳到上海的感觉,不亚于当时中国人初到美国。更让他惊讶的是,学长们迎接新生的欢迎词,竟然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或者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时期,或者是因为哲学对他的启发,抑或是二者交织形成的力量,让郭广昌有了新的思考,人生也在悄然发生着转折。
郭广昌与酒的缘分,也始于这段时期。
大二暑假,郭广昌骑着一辆旧单车,只身从上海一路北上到了北京,最后还去了长城。在北京,他卖掉了自行车,换来一点旅游费用。到了青岛时,他馋上了青岛啤酒。可是,一个穷学生,在买完回上海的船票后,囊中已羞涩。
盘缠不够,吃饭与喝酒之间,只能二选一。郭广昌一狠心,拿出了两顿饭钱,才喝到了青岛啤酒。
当时,青岛啤酒还是凭票供应,可谓大牌奢侈品。“奢侈”了一把后,他就想,要是每天都能喝到青岛啤酒,那该有多爽。
恐怕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整整30年后,复星系会成为青岛啤酒的二股东。
毕业后,郭广昌留校在团委工作,并且准备出国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同在校团委工作的梁信军,他们经常带着学生参加暑期实践,去企业调研。
1992年,小平南巡后,改革开放迎来了高潮。郭广昌重新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年底,拿着为出国留学准备的3.8万元,郭广昌和梁信军一起辞职下海了。
广信科技咨询公司就此诞生。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最显眼的家当是一台586计算机。而公司的“公车”,就是一辆28式大横梁自行车。
第一笔生意来自台湾元祖食品。1993年,元祖食品刚进入上海市场,想寻求进一步发展,广信为其做市场调研,赚来了第一桶金——30万元。后来,广信又为太阳神、乐凯胶卷等公司做市场调查报告,到年底,公司的账上已经有了100万元。
很快,郭广昌又转战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医药领域,公司也改名为复星,被外界解读为“复旦之星”,因为复星初创时期的“五剑客”都毕业于复旦大学。
他们各显神通,又赚到了他们的第一个1000万,第一个1亿……一个商业帝国,正式起航了。
2
一次饭局背后的
发家史
郭广昌真正的发家,还是来自一次饭局。
1993年底,在梁信军组的一次饭局上,席间学术大咖们在畅谈生物制药和遗传工程,郭广昌虽然听是听不太懂,但不妨碍他敏锐察觉到这才是真正赚大钱的路子。
在梁信军的介绍下,郭广昌找到了复旦大学遗传工程系的汪群斌、范伟,和计算机科学系的谈剑加盟,共商“治国平天下”大计,并将“广信”改为了“复星”——复旦之星。
名字是俗了点,重在言简意赅。
三人里唯一的女生谈剑身份不一般,她是著名科学家谈家桢的孙女,后来成为郭广昌的首任妻子。
对郭广昌来说,生物医药是个新领域,到底生产什么产品才是正确的方向,得想好了,可别再一家伙又赔了个底朝天。
郭广昌拿出当年做市场调查时的专业精神,无数次向业内专家请教、咨询,终于有了自己的方向。
上海早年曾因一桩“毛蚶”引发全市肝炎的事件引得无数人心有余悸,加之医学领域急需一种能快速诊断肝炎的试剂,不论临床还是研究都是必需品。
反复论证后,郭广昌下定决心,复星的第一个生物医学项目就是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研制。
他一面联系母校的生命科学院合作研发,一面投资兴建了试剂的生产基地。
从毫无基础的市场营销公司转型为专业的生物工程公司,看似难度和跨度极其悬殊,但在既有资金,又有母校生命科学院支持的郭广昌眼里根本不叫个事。
一年后,复旦果然研发出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并顺利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检测。
不久,这款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开始投放市场,复星作为唯一的市场经销商,从中稳稳赚了一个多亿,并将“复星实业”更名为“复星医药”,摇身一变成为沪上生物医药领域的第一家民营高科技公司。
1998年7月,在当时IPO还是实行总量控制的审批制之时,复星背靠复旦,作为上海市大学毕业生创立的高科技企业拿到了当年民营企业唯一的一个IPO资格,顺利上市,募资3.5亿。
有了钱的郭广昌当即带着资金跨入房产领域,将主营的房产销售变为房产开发,从帮别人卖房变成自己造房、卖房,再次获利丰厚。
至此,31岁的郭广昌左手生物医药,右手房地产,将复星一举送入资本市场,资本的血液也逐渐渗透进复星的体内。
已将“空手套白狼”业务玩得日趋娴熟的郭广昌成为资本市场的新玩家,运气不错的他碰到了国企改制这一难得机遇。
此时正逢国企大面积亏损、债务重组、去过剩产能的大背景,嗅觉敏锐的郭广昌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头扎进了资本收购的行列。
2001年,复星收购了“老八股”之一的豫园商城,看似要涉足零售业,其实是看中豫园商城是一家涉足黄金珠宝、餐饮、医药、工艺品、百货、食品、旅游、房地产、金融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为一身的综合商业实体。
通过收购一家企业,能将几大产业一起打包到旗下,这对正渴望资本扩张的复星来说,无疑是“瞌睡捡到了枕头”,真正在资本市场如虎添翼。
2003年,复星以5亿元现金占股49%与国药集团联合成立国药控股,成为国内首家央企与民营企业联合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同年,又联合豫园商城成立了德邦证券,正式跨界到金融领域。
不久,复星又拉着豫园商城投资设立了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以复地集团为核心的房地产业,以南钢股份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以豫园商城为核心的商业体系三大板块。
资本的魔力就在于快速聚集,然后以特定的模式套利,郭广昌深谙这一点。
3
“中国巴菲特”
为什么外界会称郭广昌是“中国巴菲特”,是因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首先复星集团没有主营业务,只是定位在投资集团,专门投资有潜力项目。连郭广昌自己都说复星集团现在的经营模式是和巴菲特集团一样的,但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投资项目,未来的复星集团将会有自己特有的发展模式。
复星集团是想要更多元更专业的进行投资活动,在郭广昌看来所得到的利润分为产业利润、投资利润和资产管理收益。根据2019年3月26日发布的2018年复星集团的财报来看,2018年的营业收入突破千亿,金额为1094亿元,较之2017年上涨24%,净利润更是连续第七年增长,金额近135亿元,公司总资产高达6388.8亿元。
由此可见,由郭广昌带领的复星集团发展势态良好,郭广昌多次强调,复星的国际化路径有所不同,并非单纯要收购某个国际一流企业或者控股,而是希望借助中国市场升级的机会、借用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机遇,与国际一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复星这种新的生意模式,有一个先试验后放大的过程。第一单是2010年6月投资ClubMed(地中海俱乐部),第二单是2011年5月投资的FolliFollie。在要与凯雷、黑石竞争的时候,复星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尽管不如他们,但可以以复星优势为核心,去反向整合全球资源帮他们在中国获得增长。
作为投资集团,资金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郭广昌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自有资金,二是第三方资金,于是与美国保德信成立了保德信基金,GP(普通合伙人)100%是复星来管。但郭广昌并不认为基金这种模式符合复星的投资战略。
通过以上的了解,我觉得大家会对郭广昌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郭广昌能够把复星集团经营得这么好吧?这一切,都离不开郭广昌一直以来的努力。当然,除此之外,郭广昌的精准目光以及对商机的敏感,也为复星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基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