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溪1号”管道从7月11日起进入维修期,从俄罗斯输送至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的天然气流量逐渐降至零。有舆论分析称,维修期过后,俄不太可能恢复供应天然气。这使欧洲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
从短期来看,各国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如何使民众安然度过今年冬天,经济和社会如何保持平稳。目前已经有12个欧盟国家完全或部分关闭了俄罗斯天然气,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认为,如果天然气短缺到需要政府配给的地步,将会威胁到社会凝聚力,成为一场“政治噩梦”。
欧盟及成员国被迫采取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先,增加天然气储备。欧盟计划在今年11月之前将整体天然气储罐填充率达到80%,目前的储备水平是61.6%。欧盟天然气储备满负荷的状态下,储存量大约1170亿立方米,可以支撑年消耗量的五分之一。
各国储备水平有差异,其中法国情况较为乐观。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至5月经由德国边境进入法国的天然气已经减少60%,但法国在今年6月底就基本把本国天然气储量填充到了100%。法国官员认为,假设所有液化天然气油轮都能按时交付,就可以“不再用俄罗斯天然气”,并且能帮助邻国,包括德国。
其次,加强本国能源产能。德国、荷兰、奥地利、希腊、波兰等国延长了煤电使用周期,荷兰还打算在情况最坏的时候通过格罗宁根气田缓解能源短缺,该气田原本计划在2023年完全关闭。法国正在统筹建新的核电站。德国的权宜之计包括进行监管改革,以缩短建立液化天然气终端的周期。其他国家也正在部署落实相关行动,以确保短期内的能源安全和民众用热取暖。
第三,供应来源多样化。比如从美国购买液化天然气,向阿塞拜疆和挪威等区域邻国购买管道天然气。目前全球有大约30%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到了欧洲,比去年高了10个百分点。
第四,转向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欧盟绿色转型的核心议题,主要包括光伏、风能、绿氢、生物能等。清洁能源项目需要大量投资,并且见效较慢,而且欧盟相关监管和补贴也尚未十分明确。
第五,节能。欧盟企业已自发调节工业耗气量。据报道,过去数月欧盟工业耗气量减少约200亿立方米。节能的呼声还传给了民众,政府甚至给出了相当具体的建议,比如荷兰建议民众缩短淋浴时长,减少供暖;德国调暗了路灯,降低了露天泳池的温度。
虽然措施是多方位的,但今冬天然气短缺、涨价几乎是确定的。在比利时,居民水电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5.5%。德国官员提醒民众明年账单可能会涨三倍。飞涨的能源账单很有可能把一批体面的欧洲中产拉到贫困线以下。
眼下,俄乌冲突对欧盟的影响远超能源范畴,欧盟经济进入了低增长、高通胀轨道,各国利益也逐渐出现不少分歧。比如随着能源价格上涨,各国对于对俄制裁开始出现不同的意见,其中匈牙利认为欧盟对俄的制裁考虑不周,破坏了欧洲经济。
针对生活成本上升问题,法国、德国、波兰倾向于为民众提供能源补贴,但奥地利和意大利更倾向于评估2025年后的中长期趋势,便于家庭和企业提前规划。
就在7月13日,匈牙利宣布进入“能源紧急状态”,宣布停止向邻国出口天然气。可以预料,危机中出现的保护主义将是欧盟内部一大挑战。
各国利益平衡点难寻,保护主义浮现,欧盟此时格外需要一种领导力。
这种领导力包括用一种声音,以整个欧盟能源主权的逻辑采取行动。还包括调整绿色事务的节奏,统领相关立法,制订能源管理预案,在寒流来袭之时敦促成员国提高执行力,突破能源民族主义,协调天然气储备有效流动,使欧盟践行真正意义上的单一市场。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外长舒曼牵头“舒曼计划”,组织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通过联合法国和德国的煤、钢生产,加强了与其他成员国的紧密联系,这个创造性的努力为以后的“欧盟”奠定了基石,给世界打造了一个坚固的欧洲。七十年后,被能源危机挑战的欧盟,能否再次集中信任的力量,面向未来,呈现出新的团结?
背水一战,答案才能看得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