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锐 王建宏 严德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向相辉
8月26日,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绿水镇老寨村,山坡上绿浪起伏。60多岁的查守国腰挎笆篓,手指在藤茶枝条上翻飞。一个上午,他采了5公斤龙须,拿到村里的藤茶加工厂卖了220元。
(资料图片)
“我种了4亩藤茶,今年龙须已采4季,卖了近1.5万元。加上普叶,今年挣2万元没问题。”查守国乐呵呵地说。
藤茶,学名显齿蛇葡萄,主要生长在武陵山腹地,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资源、类茶植物资源和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当地人采摘幼茎、藤须、叶片,制成茶叶,被土家人奉为“神仙草、长寿茶”。
来凤县委书记李伟介绍,近年来,来凤县以藤茶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百亿产业集群”。目前,全县藤茶种植面积8.63万亩,开发出4大系列69个产品,年产值12亿元。
“藤茶是我国特有的药茶兼用植物,在我国多个省份有生长,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介绍,数百年来,藤茶作为一种常用草药,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
科技特派员向班贵出生于中医家庭,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他发现用岩坡上生长的野生藤茶“治疗”眩晕病效果很好,每年都要采集一部分晒干后放在药袋里,免费送给村民。
“它为什么有效果?到底含有什么成分?”当年,为一探究竟,他做了一个在别人看来近乎疯狂的举动:月工资561块钱的他,花了7万块钱,将藤茶送至中国药科大学,做品种鉴定和药理成分分析。原来,来凤藤茶富含17种氨基酸和14种微量元素,总黄酮平均含量≥20%(须茶检测最高含量53克/100克),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硒和黄酮含量最高的植物。
2000年,眼见野藤茶不够用,向班贵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合作,试验野生驯化栽培技术。2003年,“藤茶仿野生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获得恩施州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驯化栽培的显齿蛇葡萄作物品种,被命名为“凤鸣藤茶”。
起初,向班贵采用扦插育苗再移栽的方式,实现三年丰产,平均一株1.1元,按一亩种植1500株算,种苗成本约1650元。2008年,他又研发出直插技术,不但成活率高,还实现了当年丰产,单株成本降至0.4元,一亩1500株,种苗成本只有600元。
2009年,“藤茶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项目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8月27日,来凤县三胡乡三堡村村民杨奎,正忙着把藤茶打包好通过快递发往上海、重庆和武汉等地。
49岁的杨奎,多年前在外地打工,操作机床时发生意外,致左手残疾。2013年,因病和残疾,杨奎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2014年冬,杨奎在自家地里发展了10多亩藤茶苗圃。2015年,杨奎流转135亩地种植藤茶,并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如今,他家还建起了藤茶加工厂,每年利润超100万元,带领50名脱贫户吃上藤茶饭。
“平时我在基地扯扯草,一天能挣80元。到了采摘季,采摘龙须每公斤16元,一天下来能挣150多元。”脱贫户谭菊香说,她每年在专业合作社务工能挣2万多元。
怎样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不断延长藤茶产业链,提升藤茶附加值?来凤一直在探索。
前段时间,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责任公司黄酮提取车间,工人们又忙了起来。金祈藤茶公司很早就开发出了牙膏、含片等藤茶产品,但一直委托外地企业加工。2020年,在来凤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消毒液、牙膏、黄酮提取等生产线,形成年产150吨黄酮、2000万支牙膏、300万瓶消毒液、6000万袋袋泡茶以及高端固体饮料等生产能力。去年,来凤县投入1100万元,公司自筹400万元,对原有藤茶黄酮提取车间实施技改,藤茶中提取黄酮可提高到80%。
当前,来凤现有的8.63万亩藤茶中,获得有机藤茶基地认证879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2万亩。65家企业、82个藤茶专业合作社从事藤茶生产经营,开发有保健品、原茶、食品和日化产品四大系列69个产品,注册藤茶商标86个。
来凤县藤茶产业发展局局长赵正茂介绍,来凤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院校联合研发,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成立藤茶产业研究院,改进藤茶加工工艺,率先在全国制定藤茶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研发的富硒藤茶系列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保健品蓝帽子、GMP生产规范、地理标志、绿色食品等七大认证。
在绿色茶园之畔,研学、露营等农旅融合的业态也逐渐兴起。一株藤茶,牵手一二三产,基本形成了集种植、加工、流通、销售、茶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3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