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旅游中心
度假区不一定依托高等级资源,可通过后天的科学空间规划、精准市场研判、精细建设开发等,实现建筑和景观风貌的复合提升,形成优质的度假区人工环境。
(资料图片)
近年来,我国度假旅游蓬勃兴起,已经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热点,并进入快速增长期。在休闲度假时代,旅游者追求的已不单是自然风光的游览,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体度假环境的感知和闲适情境氛围的体验。在休闲度假领域,人们对度假环境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
一、“资源与环境并重”成为度假区的显著特征
度假环境是度假区旅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度假旅游以放松身心和康体健身为目的,具有停留时间更长的特征,对于度假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一个拥有良好度假环境的度假区对于游客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度假区往往不是依托最高等级的先天资源,度假环境的后天营造显得更为重要。例如高品质度假酒店和主题乐园等,主要通过度假环境的建设和打造而形成度假核心吸引力。旅游度假区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更低,对于综合度假环境的重视程度更高。
修订版《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充分体现了“资源与环境并重”的理念。在修订的标准中,“度假资源与环境”作为具体划分条件的第一部分。将上版“区位”和“空间环境”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归并,名称修改为“度假环境”,与度假资源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扩展了度假环境的范畴,增加对人文环境和度假氛围的要求,形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度假氛围等在内的多维度系统评价体系。修订版标准对于度假环境的关注是度假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符合国内外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我国度假区的高品质建设工作。它体现了由传统的资源主导型向度假区综合提升型的发展导向,对引领度假区软性环境建设和综合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标准中对于度假环境的引导主要体现了三大方向:一是强化高质量人文环境的塑造,二是注重全方位度假氛围的营造,三是突出精品化建成环境的打造。
二、深化文旅融合,强化高质量人文环境的塑造
修订版标准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新增了人文环境的引导内容。明确“应通过环境设计、艺术创意塑造人文环境,应通过非遗体验、文创商品、节会展演等多种形式体现人文特色”。人文环境是指由原住民、游客、管理服务人员等所共同形成的环境,体现了在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质,是度假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将地域文化渗入度假环境之中,能够彰显度假区文化特色氛围,体现居游共享的闲适生活,引导形成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度假区。
人文环境可通过设计和创意等多元手法进行塑造。人文环境的塑造应在深入挖掘度假区地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心理学理论和文旅融合的时代化需求,强化非遗的展示和体验、文创商品的深度开发、节会节事展演活动等多元手法的应用。例如,宜宾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月,开展竹宴、竹簧、川剧变脸、虫虫歌等非遗展演活动;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开发了“遇见长安”盲盒、大唐不夜城主题冰淇淋等创意产品,突出了盛唐文化特色;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不定期举办斯巴达勇士赛、太舞山地艺术季、太舞山地狂欢节等多项山地文化活动,突出运动文化主题。
三、擦亮度假品牌,注重全方位度假氛围的营造
修订版标准对于度假氛围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一方面,对区域度假旅游发展基础提出了要求,“所在地级市应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和相应的旅游接待能力”。另一方面,提出度假氛围的实操引导措施,“应营造闲适宜人、独具特色的度假氛围。主要道路、主要出入口、集散广场等重要空间应设置鲜明美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旅游度假区标识形象”。
度假氛围是旅游者在度假地心理体验的核心内容,是度假旅游的高阶追求。它受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深刻影响,实力雄厚的区域旅游市场是度假区稳定运转的重要支撑。度假氛围需要从产业经济、公共设施和社区互动等多元维度进行共同塑造。在标准中对标识形象提出引导,是度假氛围营造的基础指导性手段。
通过设计手法强化度假区形象表达,有利于构建度假区认知和记忆。当前,多数度假区对于度假氛围的营造重视不足,在度假区中没有鲜明的标识,游客置身其中,难以获得感知和印象。因此,应通过在重要空间场所建立标识形象的方式,构建鲜明美观的度假区形象系统,营造可观可感的整体范围。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升度假区核心产品、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和管理能力等,共同构建和谐舒适的度假氛围。
四、引导建设发展,突出精品化建成环境的打造
修订版标准延续对建设实施效果的高度重视,强调措施引导。第一,对选址布局和与风貌协调程度进行要求,提出“建成环境应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设施建设应选址得当、布局合理,不破坏地形地貌及生态系统”。第二,明确应在度假区总体规划中对建设指标提出要求,“规划中应对建设用地的诸项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既能够与环境相融合,又能够体现集约用地理念”。第三,强化绿化景观环境的重要性,“人工绿化应采用乡土植物,具乡土特色且生态效益高”。
科学的总体建设规划和优质的审美价值导向决定了度假区建成环境的品质。度假区不一定依托高等级资源,可通过后天的科学空间规划、精准市场研判、精细建设开发等,实现建筑和景观风貌的复合提升,形成优质的度假区人工环境。因此,度假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对设施的选址和布局、环境风貌的协调性、建设用地的指标、绿化景观效果等更为重视。
度假区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开发,体现度假环境的精品化特征。在空间规划方面,应注重功能的组织关系、流线的合理性、空间尺度是否合理等。总体规划中应对度假区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指标提出合理要求,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应落实执行。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大规模机械开发造成的地貌地被和生态廊道破坏。设施和建筑的色彩、体量、材质、高度、造型等要与环境相融合。应营造宜人悦目的景观氛围,植被绿化等具有丰富的季相变化,体现乡土性、生态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