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当期生猪的产肉量=当期生猪出栏头数*当期生猪出栏均重*屠宰率,一般而言屠宰率相对稳定,因此决定生猪产能的高低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个是绝对的出栏量或者出栏头数,这个可以根据10-12个月之前的能繁母猪数量或者5-6个月前的仔猪数量来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则是当期的出栏均重。今年以来不论是三方机构给出的生猪出栏均重还是农业部给到的宰后均重,都显示上半年生猪的出栏均重居高不下。但是今年均重难以降低的原因或许不全是压栏和消费恢复缓慢,同样气温也表现了明显影响。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宰后均重数据,春节前受季节性需求的影响,全国均值在93.4kg附近,节后小幅下跌至92.17kg后下行速度减缓,目前降至90.6kg,较去年同期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这里选取河南、山东和四川三个国内生猪重要的生产大省的宰后均重状况进行分析。
河南地区为例,河南节前宰后均重87.22kg,节后迅速降85.2kg后持续稳定,直到5月下旬气温逐渐升高后迅速降至目前84.9kg,且仍高于去年同期83.5kg水平;山东则由于去年同期存在二次育肥活动对均重产生较大影响,去年同期4-6月宰后均重快速由81kg升至86kg以上水平,现阶段山东的宰后均重84kg,年后基本企稳目前已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四川则是出现小幅下跌后目前宰后均重96kg基本与去年持平。可以说上半年宰后均重的走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同比增加,下降缓慢的状况。
猪的生长本身也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大猪怕热,小猪怕冷”的基本状况也是行业通识。生猪在不同体重下最佳的生长温度,下图表示不同体重生猪生长的最适温度上限和下限,理论上在最适区域内生猪的生产性能最高,不论是生长速度和料肉比都会处在最佳状态,温度高则采食量减少生长减缓,温度低采食量虽然增加但需要耗费额外的能量对抗环境低温,且低温导致的免疫力下降也会降低生猪尤其是低日龄群的存活率,因此当温度处在10-22℃区间内,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最佳,生长速度也最快,同样的日龄体重越大。
以河南地区为例,下图显示结果为统计上半年位于最佳生长温度区间的日数,可以看到今年计划是2021年以来生长日数最长的年份,当然如果从实际的温度变化走势来看,主要是由于今年上半年的升温相对较慢,与同期相比温度升高的较早且低温区间内逗留的时间较长。虽然对养殖业而言生长速度较快加上今年本身存栏偏高供给强势,下游消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温度的适宜加快了体重的积累也为均重下降提供较大的阻力,这一点通过对比21年的数据也能得到类似的情况。当然21年前半年养殖理论丰厚压栏意愿较强的基础尚存,天气配合下也就产生18年以来的做高均重时段。当然从因素的优先等级来说,天气的权重其实是要明显低于出栏盈利状况和基础的存栏数量与消费的配合情况,不如说天气更像是一个促进或者抑制因素,很难单独形成主导力量。
农牧生产中,相较于畜牧业,水热条件对于农业的影响更大。农业上可以定义积温为作物的生长状况提供指导。下图为河南地区今年上半年的有效积温对比,一般来说有效积温都是要求环境温度高于10℃开始进行计算,对于上半年的作物而言,由冬向春再转夏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而类似今年的状况则导致整体的积温相对较差,至少河南的全境大多数地区积温都明显小于多年的平均状况。那么反映到收获的实际,就是结合笔者六月初在河南针对小麦的调研可以看到,北部以及中南部雨前抢收的麦子的麦粒并不是特别的饱满。至少这场雨是降低今年小麦品质的主要因素但可能并不是产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小结与展望:当然总结今年上半年的天气来说,似乎气温上是处在一个不冷不热的范围内,前期升温较快不少地区的冬小麦甚至再过冬前需要压苗控制生长,但是开春后升温的进程又慢于常年导致本产季的积温总体不足,生猪有较长的时间处在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配合供给的强势使得今年的均重难以下行的根本原因与之前有所不同,大猪本身的存栏虽然不高但是所有猪长得都很快导致整群的体重普遍上移。目前对于天气方面重点关注在厄尔尼诺对于后续造成南北方水热条件错配的影响:北方干燥且高温对于夏粮生产而言,长期的35℃以上的高温也会导致作物的停止发育,造成有效积温不足,影响最终玉米和东北区域的收获量,至少目前产量相对悲观的预期在美玉米和美豆获得一定兑现;对于生猪炎热的天气虽然会带来仔猪的成活提高,但是会降低公猪的精液品质,减小配种的成功率降低配种的难度,至少去年夏季的高温带来的影响,也是今年7-9月间出栏量可能会出现小幅下调的基础原因,同时南方今年预期多用雨的洪涝也会加剧动物疫病的传播,导致南方的防疫压力陡然增加,短时形成挤兑中长期收紧供需,对于现货节奏的判断南北方需要根据各自的天气状况独立分区进行判断。在种植业天气是产量的决定因素,但是养殖端随着环控技术的进步,天气虽然很难独立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会成为行情变化背后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