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业的“公司+农户”代养模式,将市场风险波及广大农户,进而成为公共问题。
据媒体报道,不少省市的正邦科技生猪代养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料问题。
正邦科技是一家注册在江西南昌的上市公司,最初是做饲料生意的,2004年进入养猪行业。随着2008年我国生猪生产大幅增长,“养猪”成为热门话题,正邦科技的养猪事业也发展得风生水起。却不料,这家本就是从饲料生意转型而来的养猪大户,如今却面临断料的尴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谓的断料,是指正邦科技不再向其生猪代养户按时提供猪饲料。与断料问题一起出现的还有养殖户结款难、退押金难等问题。一言以蔽之,因为正邦科技资金链持续紧绷,正在波及代养户手上的生猪。
此次断料与猪周期无关
如果只是看到这个现象,会让人产生一个联想——因为猪周期而导致全行业不景气,公司无法按时支付猪饲料从而波及代养户?
猪周期是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绕不过去的一个现象,说的是生产的周期性与消费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猪价格与生产存在着周期性的价格波动和存栏量的波动: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总之,就是供需形势的变化影响了能繁母猪存栏,进而导致生猪存栏和出栏变化,引起生猪市场价格的周期性变化。
那现在是处在猪周期的哪个阶段?从宏观数据看,现在处于猪周期的价格上升期,而非下降期。统计数据显示,自3月份以来,生猪期、现货价格开启一波上涨行情。为此还有题为《猪价连涨十周,新一轮猪周期开启?》的媒体报道。
通常来说,在价格上涨期间,生产端应该是在扩大生产,而不应该缩减规模。为什么在猪周期的价格上涨阶段会出现这个问题?一个可能的因素是正邦科技的生产经营不善导致了企业的资金链和供应链出现了问题。
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据财联社记者了解,常规生猪出栏体重在115-125KG左右,而近期正邦公司的公告显示,正邦科技商品猪销售均重已连续三个月低于90KG.如果该公司只是自繁自养,那么影响只是限于公司内部,但现在采取的这种“公司+农户”代养模式,则将风险波及广大农户,成为一个公共问题。
模式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
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企业有三种经营模式,分别为传统的公司与农户松散合作的养殖模式、公司与农户紧密合作的养殖模式、大规模工业化的自繁自养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但总的来说各种模式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即更高的收益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比如,牧原股份是自繁自养模式的代表性公司,在猪周期的繁荣期2020年,公司创始人秦英林一度拥有超过2000亿元的财富,成为河南首富。
也正是如此,更多公司从分散风险的角度考虑,“公司+农户”的模式应运而生。具体来说,是公司为农户提供场所、饲料、仔猪、药品等养殖必备物资,农户发挥自身养殖管理经验与公司饲养管理相结合,农户根据养殖成果获取收入。
对公司而言,这种模式的优势是通过统一饲养管理控制生猪,易于实现规模扩张,疫病集中暴发风险得到有效分散。对养殖户来说,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免除了猪周期下行阶段的风险,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
就像报道中某代养户向媒体所提供的双方协议显示,正邦科技以记账的方式提供猪苗、饲料、药物、疫苗等物料,代养户提供养殖场地、设施与劳动力,正邦科技向农户支出的代养费标准为1.5元/头/天,所有物料及肉猪均属正邦科技财产。
换句话说,养殖户获得的是固定收益,而公司则承担了猪周期的风险,当然也就获得了更大收益。
需警惕代养模式风险社会化
以“生猪代养”作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发现绝大多数内容都回避了养殖户面临的风险,侧重于养殖户能够稳定的收益。当然,所有模式的优劣点,都是建立在公司生产经营正常的前提下,如果这段时间公司有若干意外发生,那么风险点也就会发生转移。
需要指出的是,与“自繁自养”模式相比,“公司+农户”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公司在扩张期可以减少对固定资产投入,从而快速扩大生产规模。
但是,这个模式在猪周期的下行阶段也会面临着固定成本无法减少的难题,比如说公司还是要给代养户支付固定的费用。如果是在自繁自养模式下,相关的成本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公司+农户”模式当收益减少而成本不变时,那么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就会遇到挑战。正邦科技的财报显示,该公司2020年的营业利润是63.01亿元,但是在2021年则变成亏损180.88亿元。而现在有关代养户断料事件,则是这个大背景下的一个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公司+农户”模式下,当初公司为了减少投入而扩招规模的行为,在特殊时候却产生了公司风险社会化的现象。这是当初这种模式的拥趸们所没有想到的。
在2021年,大面积亏损的公司不只是正邦科技,还有温氏股份,这两者恰恰是该种模式的代表。而这也是需要各相关方加以认真研究与应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以此避免公司风险社会化,并减少生猪市场大起大落的异常波动。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