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特别是初级商品,通常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必备生产生活物资,通过量、价两方面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是个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问题。
“保供稳价”的背后是大宗商品的供需匹配问题,这既涉及到生产和消费两端,也涉及交易和流通等环节。从循环畅通视角,交易流通环节对生产和消费两端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一个在时空两个维度均有效且富有弹性的交易生态,即市场体系至关重要。
一、定价机制是大宗商品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市场体系除了参与者之外,最重要的当属交易制度安排,在大宗商品市场交易制度一般称为“定价机制”。定价机制的成因复杂,但参与者认可后便是交易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的“量”与“价”,其实是某种定价机制下的量与价。
以煤炭为例,市场一般认为2021年动力煤通过中长期合同定价机制下的量约9亿吨,价格则在“500-570元/吨”区间内运行。现货方面,最具标杆性的价格是秦皇岛5500大卡山西产的动力煤,其2021年的运行区间为“567.5-2592.5元/吨”。期货市场,动力煤活跃合约21年的运行区间为“588.2-1982.0元/吨”。
但也正是因为商品的量和价依附于具体的定价机制,也就导致当供需难以匹配时,特别是价格暴涨暴跌时,定价机制易受争议,改变定价机制的声音就会响起。
2021年,煤炭市场曾阶段性出现供需失衡。不仅量的方面不能满足火电的需求,价的方面也使得火电陷入全行业亏损而不愿提升供给。即便大众对“动力煤-火电”产业链不了解,仅仅通过现货和期货这两个价格区间,也可以大致推测出市场出现了问题。作为一种纠偏,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被要求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要求2022年80%以上的煤炭供需通过中长期合同来执行,特别是火电用煤尽可能通过中长期合同来执行;价格中枢设为675元/吨,区间设为570-770元/吨。
二、完整的交易机制是一系列定价机制的组合
现实世界中的大宗商品市场极为复杂,与包罗所有交易在内对应的交易机制是一系列定价机制的组合。不论组合如何构成,定价机制基本分为——中长期合同(很多商品称为长协)、现货、期货(点价)三类。
这些定价机制的核心区别在于,定价频率以及量的明确方式。现货定价最容易理解,就是交易的同时确定量和价。期货(点价)则是利用期货价格作为结算价参考的一种交易模式。这两种定价都非常灵活。而中长期合同,一般会明确交易的数量并约定结算价的定价规则。中长期合同按照定价频率,通常可以分为年度、季度和月度。月度合同的定价频率一般是月度定价,而季度和年度则有可能按照季度和年度定价,也可能按照月度来确定结算价格。沿着定价频率做延伸,也可以把供需双方的纵向一体化视为更为低频的定价机制。事实上,在市场发育不充分的背景下,纵向一体化就是一种解决供需匹配的制度安排。
三、中长期合同、期现货市场相互补充,均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长期合同、现货和期货,作为三类基本定价机制,是互为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这源自于三类定价机制均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长期合同长处在于保供,短处在于易产生风险敞口。以年度中长期合同为例,一旦签订,供方即明确要在一年时间内供给需方多少货。但大宗商品需求多数是派生需求,这导致需求方不易对年度的需求总量做出精准判断。价格方面,如果需求方自身产品价格也是波动的,一旦原料中长期价格锁死,其业绩风险剧增。为了规避以上风险,需求方不会将其全部需求量通过中长期合同来执行,会留一部分通过现货来采购;且年度合同也会采用更高频的月均价来结算。
现货市场长处在量和价两方面均很灵活,特别是价格发现有优势,缺点在于易引发投机。一些突发,中长期合同事先没有预期到的需求,只能通过现货市场来满足。同时从市场生态角度,贸易商的根基在于现货。因此,现货市场对于维持商品市场的生态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个规模较小的现货市场不利于商品市场生态的新陈代谢以及功能的正常发挥,这也会加大市场的波动性,进而加剧投机性。
期货市场因为现货背景不强,往往广受诟病。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行效率高于现货市场,也提供了商品实物产业链外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对手方。现货市场虽然也有中心市场,如动力煤的秦皇岛,有色金属的上海,但大体上仍是多中心,离散性的,地域属性强。而期货市场高度集中,如动力煤全国就郑州商品交易所一个市场。定价频率和交易时间方面,期货的秒级和近乎24小时全天候交易也均强于现货市场。作为一种实物产业链之外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对手方自然也给商品市场带来新的影响因素,某些场景下会加大市场波动。应对这些潜在风险,期货市场需要严监管。
四、定价机制不能完全替代供给弹性
从中长期合同、现货和期货三种定价机制来看,各有优劣,均不完美。现实中基于它们的组合较单一定价机制有改善,但也远谈不上完美,很难同时兼顾到所有相关方的关切。而且,定价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途径,是通过价格变化改变供给和需求,从而实现市场出清。
如我们上文所说,大宗商品需求是派生的,且依托于一定的技术路径。在一段时间内,技术路径往往是稳定不变的。如火电长期会逐步被清洁电力取代,但当我们讨论1年乃至3-5年内的用电需求时,火电仍是主力。这就决定了火电需求,进而传导到动力煤需求呈现刚性特征。面对需求刚性,需要供给弹性来匹配。
如果供给长期缺乏弹性,无论定价机制怎么调整都很难有效改善市场。
五、警惕用中长期合同否定期现货市场
市场剧烈波动,出现明显短缺时,中长期合同回归有合理性。中长期合同有助于供给方减少顾虑,增加长期投资新增产能。但应该看到,中长期合同的回归,从商品结算量来看,是中长期合同占比上升,现货和期货占比下降,并不是不要现货和期货市场。中长期合通常需要期、现货价格作为结算价格的依据。
三类定价机制占比的变化本身,也是市场年度级别调整的一部分。强化中长期合同的同时,对于现货和期货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也应予以关切,特别是维持市场生态所需要的基本现货规模。
再以动力煤为例,2021年9-10月份动力煤期、现货价格的暴涨也是推动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强力回归的一个重要催化剂。价格暴涨让各方意识到中长期合同的重要性,客观上减轻了具体政策定制执行部门推动中长期合同的难度。这也是期、现货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一种证明。
(作者秦源为经济学博士,金融从业人员)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