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视野】一切从读者需求出发

发布时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切从读者需求出发

——写在人教社辞书编研出版七十周年之际

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相关资料图)

70年前,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新华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70年来,人教社辞书逐步系列化、规模化,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辞书有50多种,形成了以“人教学生辞书”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图书”和“著名语言学家著作系列图书”为两翼的格局。

近日,人教社在京举办“人教辞书编研出版七十周年座谈会”,并发布《新编学生成语词典》。

70年传承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基础教育薄弱,降低人群整体中的文盲比例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950年8月,为普及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全民文化教育水平,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叶圣陶专门组织成立辞书编写机构“新华辞书社”,延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为新华辞书社社长。“《新华字典》的‘新华’二字就寓意‘新的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审王楠介绍。

字典由魏建功主编,时任人教社副总编辑辛安亭、吕叔湘,以及语文编辑室朱文叔、黎季纯(黎明)、王泗原、隋树森、张中行等参加改订,叶圣陶逐字逐句审定。1953年12月,收字近7000个的《新华字典》第1版(音序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凡例”第一条明确提出:“本字典编写的目的主要是想让读者利用这本字典,对祖国语文的词汇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并且知道词汇现代化和规范化的用法,在书面上和口头上都能正确地运用。”

“字典扉页上只署了‘新华辞书社编’六个字,当时并不知道这一本小小的字典是由叶圣陶、魏建功这样的大家编写的。”回忆起自己使用第1版《新华字典》的经历和感受,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王铁琨记忆犹新,充满感慨。

70年传承发展,《新华字典》迄今已印行6亿多册,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新华字典》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开蒙识字。

“字典是语言文字的工具”

由教育部中小学英语课标组组长、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梅德明主编的《新编英汉学习词典》,是人教社第一部英语学习词典。“作为教育工作者,一生中最辛苦的就是两件事:一件是教材编写,另一件是辞书编研。”梅德明坦言编纂不易并表示,“教材和辞书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因此,一定要编出辞书的本色,它是有生命的;要编出辞书的特色,它要有生命力。”

“语言文字是普及教育的工具。字典是语言文字的工具。”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曾这样阐释字典的价值。人教社辞书编辑室主任谢仁友介绍说,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学生,“人教学生辞书系列”陆续出版了《新编小学生字典》《新编学生字典》《新编学生词典》《小学生全笔顺写字组词规范字典》《文言文学习字典》《汉字源流精解字典》等字典、词典,形成了集“规范性、学习性、文化性、教育性”于一体的鲜明特色。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副主席田小琳指出:“为读者大众、特别是为孩子们编写字典,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文字既要精练、又要浅白,释义既要严谨、又要好懂;浅白与艰涩相对,好懂和深奥相对。浅白和好懂这两点是很难做得到的,大手笔才做得好。”

“辞书编纂要有高度的文化使命感”

此次活动中捐赠的文献资料包括早期字典的编纂要点、编辑大纲的草案、编辑细则、样章、词表等。文献资料的保存者是人教社老职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老作者、首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庆隆。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研究员杜翔介绍,捐赠的这批资料中包括全套的《新华小字典》油印稿文献。《新华小字典》是1953年《新华字典》交稿后,由人教社辞书编辑室针对小学文化程度的读者编写的,其《编辑大纲》提出,“注解用字尽可能在一千五百个常用字内”。杜翔解释:“这说明《新华小字典》已考虑注解用字的字量问题,值得我们在辞书编纂中尝试。”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辞书编纂要有高度的文化使命感”,既要敢为天下先,也要虚怀若谷、淡泊名利;既要关注社会、关注时代、与时俱进,也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刘庆隆曾在《〈新华字典〉编写修订的历程》一文中写道:“《新华》编写的时候,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切从读者的需要出发,收字收词收义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更不能从兴趣出发,编写的条目一定要符合编写精神。”

“一切从读者的需要出发”,这正是中国一代代辞书编纂学人的使命担当。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1日09版)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