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受访大学生期待反诈教育进校园
“我今年22岁,家人被网络诈骗66万元。刚大学毕业的我以为人生才刚刚开始,但是没想到是‘地狱开局’。”回忆起一周前父亲遭遇电信诈骗的经历,今年刚从天津某高校毕业的张西仍未完全缓过神来。“起初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听到电话那头弟弟说的‘咱爸好像被骗了钱’,我还以为是被骗了一两万。”直到联系上妈妈,彼时还在长沙实习的张西才艰难地相信,“我爸真的因刷单被诈骗了66万元,其中还有31万元的网络贷款。”
一通自称是化妆品商家客服的电话,也曾让就读于江西南昌某高校的游月差点掉入电信诈骗的陷阱。“对方告诉我,我在一个月前购买的化妆品含有有害成分,要对我进行赔偿,但需要我完成一系列的线上申请。”面对“客服”极具迷惑性的话术,游月一开始并没有多想,但是随着操作的进行,她发现对方态度变得越来越急躁。“当对方提出需要我申请‘线上贷款’业务才可以收到赔款时,我才意识到了问题。”
(资料图片)
随着反诈影片《孤注一掷》的上映,诈骗话题再次引发热议。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反诈主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738份。调查结果显示,44.86%受访大学生的身边人有过被骗经历,29.48%曾亲身遭遇过诈骗,但没有上当;10.67%在经历诈骗后掉进了诈骗陷阱。
近五成受访大学生身边人有过被骗经历
“诈骗往往是在受害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的,骗子有成熟的话术体系和心理攻击办法,大学生很容易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骗。”合肥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五大队副大队长、合肥反诈中心宣传民警杨础介绍,在办案过程中,他就曾遇到一名被骗了10万余元的大学生。该同学在某年的“双十一”购物节期间购买了电商产品,没过多久便接到了电商平台电话,一个自称客服的人准确地报出了该同学的姓名、所购物品等信息。随后告知该同学,他所购买的物品在转送过程中被病毒污染,需要统一销毁,平台将根据实际购买价格,赔付双倍金额。在骗子的步步诱导下,该同学最终被骗,金额高达10万余元。
杨础表示,学生群体是遭遇电信诈骗的重点人群,较为常见的骗局类型包括刷单诈骗,投资理财诈骗,婚恋交友诈骗,冒充客服诈骗,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以及“两卡犯罪”等。
在一次日常登录游戏账号时,游月收到了来自陌生玩家的好友申请。“对方说想要买我的游戏账号,开价特别高,还引导我进入了一个看上去特别正规的交易平台。”面对对方充满诱惑力的价格,游月慢慢放松了警惕。“交易账号前,平台却要求我充值几百元来证明账号的真实性。”对方突然提及的充值要求,让游月的同学顿时起了疑心。在好友的劝阻下,游月意识到了不对劲。“对方一看没能得逞,还给我发送了一段‘假警官’的视频,警告我不继续交易的后果,知道是骗局的我便不再理会了。”
“在电信诈骗的类型中,刷单诈骗尤其值得重视。”杨础介绍,“不少人通过添加社群了解兼职信息,看到别人都在分享自己通过刷单赚了多少钱时,难免心动。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上百人的社群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是‘托’。”
这便与张西父亲的被骗遭遇如出一辙。“起因是我们家门口出现了一个陌生快递,拆开后发现是一个小台灯和一张印有‘最高可得888红包’字样的刮刮卡。”张西说,父亲刮开卡片后,发现中了18元红包和一桶洗衣液,便扫码进了一个微信群。她表示,当时的父亲很快就拿到了18元红包,原本坚固的心理防线也逐渐开始动摇。经过微信群内成员的联合诱导,张西的父亲安装了一个名为“商盟通讯”的手机应用,开始进行刷单。
她回忆,当天晚上,父亲还十分兴奋地“炫耀”自己靠做任务提现了300元,“第二天,尝到甜头的我爸开始了高额刷单,他陆续向几个银行账户转账999元、26570元、65730元、31000元、137410元来完成刷单任务。然而,在第3次提现的过程中,对方却称我爸因操作失误导致账号冻结,需要缴纳94936元来解冻账户。”张西提到,对方的话术极具煽动性,一再表示需要在几分钟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否则此前汇入的钱都会“打水漂”,“所谓的‘解冻’完成后,对方又说数据异常,需要缴纳验证金。威逼利诱下,我爸前后去网贷平台借了31万元。”直到对方依然不依不饶,又以信誉分太低为由要求转账15万元来购买信誉分时,张西的父亲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我爸希望对方能把部分钱退回,还把自己的聋哑人证明发给了他们,但对方已经不再回复了”。
反诈不该“孤注一掷”,需多方合力筑牢“反诈堡垒”
即将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研一的岳烛韵认为,如今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已给大学生群体带去了较大的危害与潜在风险。“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会十分庞杂,但阅历尚浅的我们却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
张西回忆,在确认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后,父亲第一时间报警。“湖南株洲警方当天便将其立为了刑事案件。第二天,就有两个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了。”她提到,“其中一个嫌疑人还是在校的大学生,我爸转账账户的卡主是他的名字。此前,他将自己的银行卡以3万元的价格卖了出去。”
“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犯罪分子高酬劳诱惑下,容易卖出用自己身份信息办理的银行卡、电话卡等工具。”杨础提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卡犯罪’,犯罪分子会用这些学生的卡进行转账、洗钱,大学生可能在无意识情况下构成犯罪。”据杨础介绍,此类案件中不少大学生是被熟人拉进相关社群的,所以警惕性不高。
除此之外,岳烛韵提到,处在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会遇到不同类型的诈骗,“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会遇到冒充师哥师姐的有心之人,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可能遇到求职陷阱。”
据就读于安徽某院校的王鹏回忆,17岁时他曾遭遇求职诈骗。彼时还在读高二的他和朋友在某个名为“暑期兼职招聘”的网页填写了自己的姓名、年龄、电话等基础信息,填完信息不到半个小时,王鹏便接到了邻市一家公司的电话。在对方开出的4800元薪资诱惑下,两人一拍即合,第二天便坐上了去邻市的大巴,计划开始“新生活”。然而,刚到“公司”,他们便被要求缴纳200元的工作押金。交完钱后,王鹏意识到有些不正常,以去厕所为由悄悄躲在了隔壁办公室门口。“直到听见他们说要收了我们的身份证和手机时,我顿时心里一紧,拉着朋友跑出了大厦。”
西南政法大学刑侦学院副教授谢玲解释,所有的诈骗剧本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编造,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诈骗被害人。例如,尚无稳定收入、有网购习惯、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群体容易接触刷单返利诈骗、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贷款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等诈骗类型。谢玲建议,首先要保护好个人信息,防止不当泄露成为诈骗团伙实施诈骗的“料”或犯罪工具;其次注意接听公安机关96110预警电话、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不点击陌生短消息链接,遇到与财产、资金有关的情况要通过多途径核实信息源;再次,做“反诈明白人”,通过主流媒体主动了解一些刷单、虚假投资理财、杀猪盘、冒充熟人等诈骗类型,观看《孤注一掷》反诈电影也是一种途径。
张西提到,虽然警方已经抓获了两名犯罪嫌疑人,但是被诈骗的钱如今仍下落不明。“正如反诈电影所演绎的那样,诈骗的钱一旦到账,会立即被一级一级转到其他的卡进行分散并取出,便很难进行追踪了。”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95.10%受访者都曾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过反诈知识。媒体传播报道(83.81%),学校课程、讲座(71.56%),公安部门组织的宣讲活动(61.26%)以及亲友告知(49.12%)等都是他们获取反诈知识的渠道。在受访者所在的高校中,61.77%会组织反诈讲座等相关活动;61.02%校园媒体平台会传播反诈知识;52.43%会开设反诈相关课程;38.34%会举办反诈知识竞赛或文艺演出等活动;28.04%会制作学校周边进行反诈宣传。
续写反诈剧情,受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助力“天下无诈”
在得知家人被骗后,张西和她家人不约而同地关注起反诈知识。“我妈现在时不时就会给我分享反诈短视频,提醒我当下的一些常见骗局;我刷到类似的新闻时,也会主动转发给他们。”张西提到,自己的父亲是聋哑人,“每次看见家人接到被标记为‘诈骗电话’的境外来电时,他都会拿个盆在电话边使劲敲,直到骗子挂断电话。”
两次与电信诈骗的擦肩而过,也使得游月意识到了自己防范意识的不足,她总结道:“以后遇到主动联络自己的陌生人,都要保持警惕心。”游月表示,身边亲友的提醒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家一起分析情况,这样才好作判断。”
进入大学后的王鹏也意识到反诈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之余,他会经常浏览“反诈博主”拍摄的短视频,了解更多诈骗形式和套路。为了让反诈宣传普及到更多人,王鹏一边参与当地举办的“全民反诈征集活动”,一边向学校老师提出建议,请各个班级派出代表走进学校附近的派出所,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到反诈热潮中。
杨础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反诈意识,反诈教育进校园、反诈主题高校辩论赛、反诈主题情景剧大赛等正陆续在各个高校展开。“当前合肥市在公安系统、教育系统、团市委等多方合力下,已经在当地组建高校反诈联盟。”中青校媒调查发现,97.78%受访大学生认可反诈教育的必要性,91.95%受访者期待反诈教育进校园。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团委学生干部,岳烛韵一直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反诈宣传活动。她与学院的同学们一起,为北京市朝阳区反诈中心的王佳警官设计了卡通形象——“反诈小佳”,并制作了一系列的反诈知识科普视频。“反诈中心的警官们会结合社会热点,为我们提供和大学生相关的主题。”岳烛韵介绍,“反诈小佳”科普视频的制作流程,是先由朝阳区反诈中心把控题材、提供案例,参与项目的同学们再对案例进行总结,制作成更通俗易懂的卡通视频进行发布。“我们一开始还在视频里运用了说唱这种表现手法,希望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反诈知识的科普宣传。”岳烛韵与同伴们不断迸发的灵感,也让“反诈小佳”收获了一定的传播效果,“有些我们制作的视频,还能在北京地铁里看到”。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9.23%受访大学生参与过反诈宣传等预防网络诈骗的活动;86.09%受访大学生曾主动向他人传播反诈知识。其中,56.23%受访大学生会将自己或身边人的被诈骗经历分享给亲朋好友;62.04%受访大学生习惯转发官方发布的反诈知识和案例;与此同时,制作反诈视频、推文(36.04%),在学校、社区组织反诈宣传活动(26.06%)以及制作反诈主题周边产品(14.87%)都是一些受访者助力反诈宣传的常用方式。
除了进行线上科普外,岳烛韵还曾深入街道,帮助社区居民提高反诈意识。“在学校和反诈中心的组织下,我们和王佳警官一起,在东坝乡社区开展了反诈宣传讲座。”岳烛韵介绍,共有4个街道的近200名居民参与此次讲座,“我自己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有获得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很多知识。”
在将相关证据提交给警方并安抚好家人的情绪后,张西第一时间将这段经历梳理成了详细的视频,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视频发布后不久,就有很多网友评论,表示他们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虽然遭受了一些网络暴力,但张西并未后悔将受骗经历发布出来,“看到有网友说,他也收到了一模一样的快递,还好看到了我的视频,立马就把那个快递扔了。当我看到这种私信的时候,心里是真的很开心的。”面对遭受的经济损失,张西表示一家人也已经达成了共识:努力生活,积极面对,再和电信诈骗斗争到底。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西、岳烛韵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罗希 程思 实习生 谢西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