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龙头”高昂壮市场_精彩看点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作为辽宁省农业大市,阜新市始终积极引入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打造出辽宁省首个全生命周期无水层、不起垄的膜下滴灌水稻示范区,可节省用水60%以上,对缺水地区水稻高效节水种植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通过引入玉米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技术,破解了辽西北地区以往种植密度偏低、田间管理粗放导致的产量不稳、水肥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形成了“围绕示范建龙头—依靠龙头壮市场”的产业化格局。


(资料图)

今年,辽宁省阜新市玉米有了高产新技术?还能精准调控水肥一体灌溉?

8月28日,记者走进阜新市,深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的玉米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一探究竟。远望,差别便一目了然,相比普通种植的玉米,示范区的玉米齐刷刷两米多高,如挺拔的竹林;看,玉米根部牢固、秸秆粗壮,穗棒籽粒饱满如黄灿灿的珍珠……

在阜新县王府镇河东村的辽宁天阜生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玉米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阜新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赵志坚介绍:“这片地是我们今年玉米密植技术示范区,铺设在垄沟间的黑色滴灌管,就是实施这项技术的关键。”

什么是玉米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技术?这项技术在田间如何应用?效果如何?面对记者的疑问,项目区负责人、辽宁天阜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马思远现场给出了专业解答:“这项技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少昆团队,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技术,是今年辽宁天阜公司从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引进的技术之一。这项技术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对玉米生长期实施精准施肥与给水,借助压力系统将水溶肥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通过滴灌管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可以准确地定时定量控制灌溉,可节省用水45%至55%,节省肥料用量30%至50%,节省劳动力90%,增产30%,还通过玉米密植,进一步提高产量。”

阜新市是辽宁省农业大市,202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9.3万亩,较2022年552.77万亩增加6.53万亩,预计粮食产量有望达到55亿斤。

为了进一步提高阜新市玉米单产水、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和种植效益,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阜新市提出玉米种植新模式、新路线,在阜新县建立2块农业示范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减轻病害、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在推广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的同时,阜新市还利用新疆天业的膜下滴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将水稻栽培与先进的膜下滴灌技术相结合,并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突破传统种植水稻的“水作”方式,打造辽宁省首个全生命周期无水层、不起垄的膜下滴灌水稻示范区,节水60%以上;并采用机械直播,实现节水、省地、全程机械化。这在辽宁省属首创,对我国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水稻高效节水种植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更让记者想不到的是,在阜新市彰武县冯家镇林家村的彰武宏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示范田,公司董事长王旭东现场演示了“智慧农业”的生产场景: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监测设备显示的图像和数据,能实时远程监控作物生长环境的各项参数,如土壤养分、温度、水分、空气湿度、光照强度以及作物养分含量等,可根据作物的需求,随时精准作业。不仅如此,离开设备间,还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监测调控。

彰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猛介绍:“开启数字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彰武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传统农业转型的必然趋势。彰武县购进了5套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利用物联网进行实时远程操控和监测,达到精准作业、精准控制,实现了彰武县大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2023年,彰武县作为全国19个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之一、辽宁省2个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之一,承担了“国家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

这一承担了“新增千亿斤粮食”重任的项目,实施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应用——“土地精细耕整+耐密品种+宽窄行种植+导航播种+滴水出苗+滴灌水肥精准供应”等集成技术。现在,玉米长势良好,既高产节水节肥又省力。

同时,还破解春季干旱影响玉米播种、出苗的问题。由“一炮轰”改为全生命周期滴灌追肥,使亩种植密度由3800株至4000株提升至4500株至6500株,改善密植群体全生命周期内的水肥供给和利用;今年力争实现项目区玉米均亩产提高150公斤以上;在灌溉水和肥料利用效率上,亩均减少化肥用量2公斤至3公斤、节水150立方米。

今年,依托李少昆团队和辽宁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科技力量,阜新市定期开展“田间大课堂”对作物生长关键期进行技术指导、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示范区应用了玉米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技术,虽然遭遇了持续降雨,但对粮食产量影响不大。

今年,阜新县玉米、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面积38.8万亩,彰武县玉米单产提升项目20.6万亩。阜新县和彰武县的单产提升项目,均实现了病虫害防治智能化,适时冲水冲肥,长势非常好。

今后,阜新市将继续扩大玉米密植、精准调控等高产技术的实施面积,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助力乡村振兴。本报记者 王官波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