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三季报:业绩集体报喜,市场方兴未艾

发布时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当高波动性的风光电站成为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主力军”,储能成为了国内风能、光伏装机并网的“标配”。进而,在国内外新需求累加的当下,储能板块上市公司三季报集体报喜。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前三季度,A股42家参与储能产业上下游的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613.26亿元,同比增长187.6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562.70亿元,同比增长190.77%。


(资料图片)

“近年来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储能电池需求持续放量,且未来市场空间巨大。”鹏辉能源(300438.SZ)近期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正就储能需求激增而扩大产能。

这只是一个行业缩影,储能产业正加速从示范试点阶段过渡到商业化阶段,市场蓬勃,新增产能加速投建。

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今年前三个季度,尽管储能业务在营收结构中的占比有限,但增速较快;价格机制向下传导,毛利率得以修复。从市场来看,储能赛道的投融资热情度较高,不少新参与者自各行各业跨界而来。

储能板块成新增长极

截至10月31日,上市企业悉数公布了2022年度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不少企业储能业务的成长性超出市场预期,出货量饱和、产品供不应求。

梳理三季报,超预期成为分析相关储能公司业绩表现的高频词,而产品提价和海外需求提升功不可没。

电池,即是储能电站的核心元器件,也是观察产业走向的风向标。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大增为电池厂商带来可观利润增量。

宁德时代(300750.SZ)披露,第三季度电池出货量达90GWh,其中储能电池出货占比在20%左右。公司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三季度储能毛利率已恢复至两位数水平,新落地项目毛利率有所改善。公司储能业务布局全面,大储能和户储业务的需求旺盛,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主要锂电企业三季度财务数据 制图:21世纪经济报道

鹏辉能源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4.37亿元,同比增长69.13%;实现扣非净利润1.83亿元,同比增长347.56%。对于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华鑫证券认为主要得益于鹏辉能源向下游提价顺畅,在报表端逐步体现;欧洲户储等高单价产品占比提升,带动整体利润水平提升。

户用储能企业派能科技(688063.SH)在第三季度也实现了净利润和收入同环比大增。得益于出货量高速增长,前三季度收入环比增速分别为6.0%、27.7%、65.0%。第三季度,派能科技的出货量近1GWh,同比增长110%,环比增长55%。

剥离民用铅酸业务,聚焦储能赛道后南都电源(300068.SZ)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到今年年底,该公司的锂电产能将达10GWh。欣旺达(300207.SZ)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披露,随着公司储能电芯的产能以及自供率的提升,公司储能业务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德赛电池(000049.SZ)在长沙望城投资75亿元分三期布局了20GWh产能的储能电芯项目,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其中一期投资16亿元建设的4GWh产能有望在2023年一季度正式投产运营。

光伏逆变器企业亦是储能环节的积极参与者。阳光电源(300274.SZ)、锦浪科技(300763.SZ)、德业股份(605117.SH)等企业得益于高出货量,净利润均实现倍增。上能电气(300827.SZ)则因储能业务增加而在第三季度实现营收大增,单季便实现营业收入6.45亿元,同比增长156.13%,扭转两个季度颓势。

主要逆变器企业三季度财务数据 制图:21世纪经济报道

一般来说,完整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这其中,电池组占到总成本的近六成,变流器占二至三成。不过,华鑫证券近期的研报指出,上下游正在压缩储能集成环节的利润空间。

“储能系统集成的零部件主要依靠外部采购,本身毛利率不高,上半年,集成商一面应对自去年延续至今的上游锂电池涨价,一面应对下游新能源企业降本需求,两头受压。”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

资本市场风起云涌

国内外市场需求放量的当下,储能产业开始形成规模。尽管如何提高国内储能电站经济性尚需进一步商讨,但市场对此颇具信心。在A股市场,储能风口呼啸而至,个股估值水涨船高。

在投融资领域,今年以来,储能“吸金”能力突出。根据调研机构Mercom Capital Group公司日前发布的数据,在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各地的储能公司通过企业融资筹集的资金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筹集的资金。

该集团最新发布的季度报告追踪了储能行业的企业、风投资金和并购活动。调查发现,从今年1月到9月,成交的92宗交易共获得220亿美元融资。2021年全年总额为170亿美元,而到去年前三个季度,这一数字为130亿美元。

在国内,仅仅是前九个月,动力储能电池项目投扩产络绎不绝,多个百亿元规模的项目签约落地。

与此同时,前三季度,储能产业也迎来不少跨界者乘风而入。随着新能源领域的持续火热,从上游的正负极、电解液原材料,到锂电池生产和下游EPC环节,上市公司跨界进军储能赛道的现象络绎不绝,其中不乏风电、锅炉、水利、空调、光伏、工程机械、电脑配件、环保、互联网等企业,甚至包括食品、教育等行业,个别企业由于投资领域与主营业务相去甚远,也因此引来监管机构问询。

储能产业链正在蓬勃生长的另一个侧写是技术路线的丰富,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兴技术的产业链开始陆续形成。

2023年也被认为是“钠电产业化元年”,除了宁德时代,传艺科技(002866.SZ)、圣阳股份(002580.SZ)等企业也在加紧中试线的投产,有望在明年实现一定规模的量产。化工钒制品龙头正在陆续建立钒电解液产线,并与产业链下游的电池商进行深度绑定,形成全产业链生态。

而最主流的锂电池也在寻求技术迭代,为缺电芯的困境“解渴”。10月20日,亿纬锂能发布了新一代储能电池,容量达560Ah,循环寿命超过12000次,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开启全球交付。而这一型号的电池在“电池荒”消息席卷业内之时发布,也似有用意。在电力市场机制之外,长循环寿命和大容量电池或是为储能发电提高经济性趟出的另一条道路。

骄阳下的“两朵乌云”

不过,当前的储能产业仍面临“两头难”的挑战——供给端,上游碳酸锂价格高企,产能扩张周期未至,电池厂需挨过“电芯荒”;需求端,由于国内储能发电的经济效益尚不突出,商业模式亟待探索,导致目前下游装机积极性不高,因而出现了国内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更高的现象。

此外,“电芯荒”下,锂电厂的产能分配遭遇两难困境。

亿纬锂能相关人士称,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需求迎来快速增长,储能在手订单远远超过公司可以实现销售的产能,“明年继续面临资源分配或者产能分配的难题。”上述人士称,2022年储能收入占比基于产能的受限,在动力电池板块占比不到40%。但从盈利能力来看,储能略好于新能源车。

就需求而言,根据储能电站在电力系统不同位置,作用有所不同,主要分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

在发电侧,储能系统大多配备于大型集中式电站,即通常意义上的“大储”。电网输配侧储能,主要作为扩容装置和后备装置,以提升线路可调节性和安全性。用户端储能可有效利用电价差异,降低用电成本。用户端储能又可以细分为工商业储能、家用储能。

当前,欧洲户储市场和美国的大型储能市场因经济性较好,需求旺盛。

眼下,国内储能产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10月27日,中电联首次发布的《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1至8月,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电站64座、新增投运总能量1292.84MWh。同期,全国电化学储能项目上网电量1251.18GWh、下网电量2151.64GWh,计划停机118次、非计划停机329次。

据行业媒体统计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国内大型储能EPC与设备累计招标13.82GW、27.70GWh,已达到去年全年的186.32%、273.45%,同比提升465.44%、496.17%。这也意味着,国内储能市场的空间还在不断厚增。

然而,未来的储能市场规模远不止于此。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到2025年末,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规模达到30GW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

发布人:lufei

关注索比储能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行业资讯!

关键词:【储能】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