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频道作了题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快车道”的报道,其中解释了什么是储能系统。储能指的是,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类似于一个大型“充电宝”。
当前储能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储能,一类是化学储能。物理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蓄冷蓄热和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锂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等。除抽水蓄能,其余方式又统称为新型储能系统。其中,化学储能在我国发展相对较快,产业的市场应用也日趋成熟。不过,相比日本、美国等储能产业发展超前的国家,我国储能仍处在初期,市场环境尚不完善。 作为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接入、分布式能源调峰调频,甚至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必不可少的支撑环节,储能对我国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与指导意见,比如最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同时,明确将加大“新能源+储能”的支持力度。
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全国多地推出“新能源+储能”配套方案,其中分布式新能源与储能的结合更是得到力捧。相比集中式储能,分布式储能投资压力小,电力的线路耗损少。而且,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在这两年发展势头强劲。 比如,建设在工业园区、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等领域的分布式新能源,本身就具备就地消纳的优势,但各领域的用电峰谷并不是与新能源的波动性发电同频而作,此时储能系统就起到了平衡两方的作用。在新能源发电充沛时,将用不完的多余电力存储起来,在缺风少光的时候,再将其释放出来以满足负荷。由此,利用“削峰填谷”,既保障了电网的安全,也提升了用电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储能系统在分布式新能源的布局中更具价值。
2022年1月,山东省枣庄市能源局、枣庄市行政审批局和枣庄供电公司联合下发的《枣庄市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规范》明确提出,新建分布式光伏要“按照装机容量的15%-30%、时长2-4小时配置储能设施,或者租赁同等容量的共享储能设施”。3月16日,河北省能源局也发布了《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指导规范(试行)》,要求配套储能,可选择自建、共建或租赁等方式灵活开展配套储能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逐步按照“光伏+储能”方式开发建设,以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用户供用电安全为原则,统筹考虑负荷特性和电能质量要求进行储能配置。
由于电网需要实时保持发电量和用电量的动态平衡,所以电网的调度就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光伏发电不同于传统能源,由于只能在白天发电,不能涵盖全天用电高峰,会出现用电量和发电量不平衡的现象。同时,由于光伏发电高峰受阳光影响,中午为高峰,早晚曲线变化大,即使是在白天时段,多云、降雨等天气情况都会产生影响光伏发电,不易为电网调控出力,为促进分布式光伏的规模化发展,分布式光伏配储能是最具潜力的能源模式之一。
1、提升光伏并网友好度,节省用能成本
分布式光伏配储能可以通过在用户端构建小型微电网系统,增强光伏并网友好度提升光伏自发自用率,即可并网运行,也可独立输出电能等能量,能够弥补大电网在稳定性上的不足,分布式光伏配储固有的独立性还可以避免因大电网一处的系统故障(包括分布式光伏自身产生的故障)引发大面积停电,通过减少对集中供电系统的依赖,极大的提高了电能的安全稳定性。
此外,分布式光伏配储能有利于节省储能系统建设成本,储能自带的碳减排、削峰填谷、紧急备电等功能价值可以让投资人综合评估电力设备投入成本,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政策、储能政策和微电网政策的频频发布,都可使投资人的投资风险得到显著分散。
2、实现用户侧“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储能广泛参与分布式光伏布局,可以最大化调动负荷侧的调节响应能力,通过余电上网、隔墙售电等场景,用市场价格信号调动用户积极性,增加负荷侧调节的灵活性;促进能源就近生产和利用,实现用户侧“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3、提升电网弹性和安全性
分布式光伏配储能还可以有效提升电网的弹性和安全性,促进“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为主(占70%-80%以上)、骨干电源与分布式电源相结合、主干电网与局域配电网和微电网相结合”的电力系统建设。通过支持用户分布式发电上网,实现能源和信息的双向流动,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资源,通过市场化手段挖掘用户用能弹性,为电网做好补充,构建多种形式能源协同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幅度提升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随着我国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储能,将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提供基础保障,为新型电力系统保驾护航,也将打开新型储能规模化之路。
发布人:储能wenyan关注索比储能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行业资讯!
关键词:【分布式储能】【光伏配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