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时讯:11条政策举措促进家居消费

发布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  

11条政策举措促进家居消费


(资料图)

继续培育15个300亿元规模特色集群

近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12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7月18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多措并举释放家居消费潜力

“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上下游链条长、规模体量大,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恢复。”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介绍,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提出4方面11条政策举措。总的考虑是,以绿色化、智能化、适老化为发力点,提升供给质量,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疏堵点、解难点、治痛点,促进家居消费恢复和升级。

具体来说,若干措施有以下特点:

注重政策协调联动。将促进家居消费与老旧小区改造、住宅适老化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等政策有机融合,形成促消费的合力。比如,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并将支持范围扩大到本人及配偶双方父母;结合住宅适老化改造,支持家居卖场、电商平台设立老年专区,支持老年人家庭安装视频照护系统,配置健康监测设备;结合便民生活圈建设,支持与家居消费密切相关的维修点、再生资源回收点等进社区,鼓励设立旧房装修样板间和家电家具临时存放场所。

坚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顺应家居消费绿色化、智能化、定制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提出支持企业加快智能家居产品研发、开展家居产品反向定制、促进智能家居设备互联互通、支持家居适老化改造、支持旧房装修和局部改造等举措,着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

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扩大绿色家居产品销售、促进二手家居产品流通、健全废旧家电家具回收网络等举措,打通家居新品销售、二手产品循环利用、废旧产品回收的全链条。

着力构建“大家居”生态体系。坚持系统观念,涵盖家电、家具、家纺、家装等多领域,贯通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批发零售、设计装修、售后服务等各环节,鼓励家居企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全场景家居解决方案。

盛秋平表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加强宣传引导,推动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释放家居消费潜力,巩固消费恢复势头,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营造放心安全的家居消费环境

“家居产品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负责人王胜利表示,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立足职能,主动作为,强化监管,为消费者营造放心安全的家居消费质量环境。

完善家居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对包括家居装饰装修产品在内的9个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的标准化工作作出专门部署。

加强家居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今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家具及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类、家用电器及电器配件类产品质量违法案件6600多件,罚没3500多万元,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12件。

强化绿色家居产品认证监管。不断推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已发布4批18种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评价清单和认证目录,涵盖绿色建材、家具、冰箱、厨卫五金等家居产品。已颁发统一的绿色产品证书2.3万多张,获证企业4600多家。

围绕家居消费,商务部将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家居焕新消费季”活动,协同各方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优化消费供给。各地将结合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配套活动,比如,黑龙江将持续开展“暖暖的新家”活动,浙江将组织开展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季,山西将深入开展“晋情消费幸福暖家”系列促消费活动,吉林、山东、青海等地将举办家电家居消费节、嘉年华等活动。

夯实家居消费的产业基础

当前,我国居民的家居消费偏好已经从数量型、粗放型逐渐转向绿色型、智能型和个性化,消费品质明显提升,如何促进产业提升和消费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制定《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绿色工厂,培育广东佛山和东莞泛家居集群、青岛智能家电集群等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11个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全国行活动,促进绿色智能家居产品消费。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出台《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开展“百企千县万村美丽村居”行动,开展“智能家居互联互通”行动,通过一系列标志性活动和有效政策举措,打造更多应用场景,推广更多优质企业、新品精品。

“从长远角度讲,要夯实家居消费的产业基础。”何亚琼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培育15个300亿元规模的特色集群,引领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另外,继续推广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因需定制、反向定制等新模式,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高效匹配。(罗珊珊)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