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学科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重磅科技平台——
(资料图片)
看厦门大学如何打造创新引擎
光明日报记者马跃华光明日报通讯员杜筠
在厦门香山南麓,坐落着一片占地3645亩的美丽校园。校园依山傍海、群翠环绕,独特的嘉庚建筑楼群庄重典雅,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这里孵化成果……这里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自2012年9月投入办学以来,厦门大学以翔安校区为“创新”支点,调整学科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重磅科技平台。如今,翔安校区已成为厦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探索学科交叉创新魅力
今年35岁的王传超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双聘教授,除了“常驻地”人类学研究所外,他的“第二个家”就在翔安校区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传超从事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是从古人类的骨头中提取DNA,通过高通量测序取得数据,探究古今人类各族群的起源、迁徙、演化。他带领的生物人类学实验室,汇集了来自生物学、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医学等众多专业背景的学生。
“世界上本没有学科之分,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学科交叉和融合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学科碰撞中,王传超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2021年,王传超带领的课题组联合哈佛医学院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文,通过古DNA精细解析探究东亚人群形成历史,助力厦大分子人类学这一学科方向跻身国内顶尖、国际一流行列。
自翔安校区建立以来,厦门大学在这片热土上重点布局生命、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海洋、环境、生态、新能源、航空航天、信息、微电子等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将一批优势、重点学科从紧张的办学空间中“释放”出来,集中力量搭建高水平综合科研平台,助力学科交叉。
早在2017年,在中科院院士韩家淮教授的脑海中,就在规划着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如今,这个蓝图已在翔安校区变为现实。
现拥有300余台高端实验设备的厦门大学生物医学仪器共享平台,打通了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实验动物中心的仪器使用管理,采用物联网技术信息化集中管理实验仪器,提供24小时全天候开放共享服务,让不同学科间的科研团队更加高效便捷地开展交叉研究。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邵乔轩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的学生,作为博伊特勒书院“拔尖计划”的成员,现在她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进行毕业设计,这也是博伊特勒书院培养计划中的一个环节。
创设于2015年的博伊特勒书院,是厦大生命科学学院以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名字命名的。最初吸引邵乔轩报名该书院的是一支会聚“大咖”的教师团队。除博伊特勒教授亲临授课外,书院还邀请了众多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教授、学术大师开展《高级遗传学》《高级免疫学》《英语科学写作与报告》等定制课程或专题讲座。
邵乔轩说,正是大三春季学期在书院的集中学习,让她不仅感受了导师“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反馈,也体验了“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延伸训练,最重要的是,她从心底对科学探索研究越发热爱了。
2022年秋季学期伊始,航空航天学院罗锦才老师成了第一位在新工科研发大楼内上课的人。在这座以“工科+”及共享为理念的大楼里,他为大二本科生开设了“智能汽车技术指导与实践”。这门课程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对软件工程、控制理论、数字图像处理等抽象概念产生直观感性认知。
新工科研发大楼位于翔安校区北部,1至3层规划为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平台,总面积约10026平方米,内设有实验实训空间、创意创新空间、公共教学空间等。未来平台将融合“开放共享、交叉融合、创意创新”三位一体,逐步建立“基础训练—综合应用—交叉创新”的教学体系,探索“工科+X”课程组织模式,加强工科与海洋、生命、医学等学科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智能挑战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一等奖……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学子在翔安校区萌芽成长、勇敢逐梦。
打造重大科研创新成果
近年来,厦门大学坚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能源材料、医药卫生、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海洋与生态环境等领域,在翔安校区重点构筑一批新兴、应用学科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实现新突破,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增强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从这里涌现:
学校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3000吨级海洋科考船“嘉庚”号乘风破浪,圆了几代厦大人向海图强的“深蓝梦”;
“海丝一号”“海丝二号”环行太空,是国内首颗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力的SAR遥感小卫星,为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服务;
围绕北斗卫星导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关键技术攻关课题,成功研制导航测试评估设备、北斗与5G通导融合演示验证系统;
“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发射,验证了双乘波一体化的气动布局设计方法,迈出了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拥有亚洲第一座“无噪声实验室”的嘉庚创新实验室自主孵化创办了一批高技术企业,形成60余项已上市和拟上市高新技术成果……
这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是厦门大学坚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全力打造“创新引擎”的有力见证。
“我们要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说。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08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