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是怎样的景点?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北大街。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与清晖园、可园、梁园一道合称为岭南四大园林。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
余荫山房的园林部分有四座主体建筑,包括卧瓤庐、临池别馆、深柳堂和玲珑水榭,中间横卧一座小虹桥,把花园分成东西两部分。余荫山房具有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古代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等园林所需的全部元素尽纳于园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余荫山房有哪些景观?
红雨绿云景观
余荫山房园中二门有一副名联,为山房故主邬彬所撰,名士陈允恭所书。上联“余地三弓红雨足”,“弓”即是箭,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意指这座园林的面积很小,只不过是三百步距离而已。“红雨”狭指深柳堂前的炮仗花,盛花期时开花一串串,池塘落英缤纷,状如一片红雨,蔚为壮观。泛指整座园林,四时花果不断,姹紫嫣红。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则把园内绿树成荫,清幽雅静的环境和岭南园林“高树深池”的传统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描写了该园植物造景的较佳效果。
浣红跨绿廊桥
浣红跨绿廊桥是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桥廊高于堤廊,形制歇山。桥廊全场只有20米,将桥、廊、亭、栏巧妙地构成一体,精致。该廊桥把园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部“红雨”,东部“绿云”,故名“浣红跨绿”。据传该廊桥是参考“海山仙馆”的“柳波桥”而建,被誉为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成为该园标志性景观。廊桥的廊檐下和廊柱用镂空图案花纹的木雕挂落装饰。游廊两侧栏杆做有背靠,即可休息,又能观景,可谓匠心妙用。透过游廊拱桥,隐约看到水榭、迭石与树木,层层景色增添了迷离之感,起到了幽邃的效果。
瑜园
余荫山房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添建了“瑜园”,以作息居宴客之所,其子女亦曾在瑜园居住。瑜园与余荫山房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瑜园的平面可分为三部分,入口大门设在南面,面对村内的街巷,南门进入后有门厅、正厅;正中部分为船厅,建有两层,首层是客厅,分前后两舱,两舱之间用木雕门罩分隔。瑜园以船厅为中心,底层船厅外有小型方尺一个,建筑平面迂回曲折,内有桥、亭、池、馆,有观音堂、罗汉堂等。观鱼桥与船厅相映成趣,游人及此无不驻足留连。二楼设书房、居室。自二楼平台上俯视,园内景色及余荫山房的亭榭台阁及山石池水,均可饱览无遗,实为借景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