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看:酒店从火热的寺庙游中看到了哪些新商机?

发布时间:   来源:酒店评论  

“上班还是上进?我选择了上香!”最近这句话成为学生中的流行词,比考试前拜锦鲤之风更胜。社会新闻上也多次报道了“年轻人喜欢去寺庙”的现象。这种风是被媒体吹热的,还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真正流行,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作者针对340名大学生做了一个《旅游地选择与目标》的问卷, 问卷显示43.75%的学生选择周末会去寺庙游玩。


(相关资料图)

祈福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及心理寄托形式,也是中国人传统的心理慰藉行为。祈求平安福祉,是人类活动自开始以来至今不断持续的社会活动,祈福心理也成为中国人趋吉辟邪的精神寄托。到寺庙祈福是当下年轻人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

现代年轻人的祈福心理和祈福形式区别于传统方式。大学生更注重个性化的祈福表达方式,对祈福的载体在形式美感上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年轻人更多通过自身主观价值评价来进行祈福意愿的表达, 所以大学生们会前往寺庙写许愿卡、挂愿望锁、种愿望树,写瓦片祝福等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使人们精神寄托得到物化表达从而达到心理安抚及慰藉作用。

大学生祈福的主要类型图

寺庙游寻求宁静和平。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感到沮丧和疲惫。他们可能会转向寺庙以获得短暂放松或平静,或者寻找更深刻的内心平静。寺庙中的香味、声音、某些物品等能够给年轻人抚慰心灵的安全感,让其平静地享受当下。

寺庙游中接触传统文化。寺庙也是中国俯角文化的体现,许多年轻人对佛教文化和信仰感兴趣,并通过参观寺庙接触传统文化,或者通过寺庙学习禅宗的修行方式。现在的年轻人在高压下,失眠,腰椎,颈椎疼痛似乎已经成为常态,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冥想,“八段锦”等放松身体,改善睡眠。

寺庙游的社交。可以结识具有相同兴趣的朋友。俗话说相识满天下, 相知何几人。在特定的场合,遇到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似乎也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

以上是针对大学生调研、访谈得出的真实数据结论,那酒店行业专家们如何看待年轻人中这股寺庙游热潮?这种现象给酒店哪种启发?酒店能从中看到什么红利呢?

谷安迪|天津市旅游协会饭店分会副秘书长

三年疫情的创伤和环境波动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让年轻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寺庙体验产生了兴趣,当然这也不完全局限于宗教氛围,对于文化价值的好奇心也占有很大比重。

对此,酒店在两个方面有文章可做。一方面,可以寻觅周边的寺庙景点,挖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故事,制作相应的体验游产品。

另一方面,也可以深挖素斋、佛教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等,为店内体验增加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

崔立强|廊坊新绎七修酒店市场营销总监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寺庙游”?这与国潮文化、汉服文化、新中式国风崛起有关,城市中,寻找与国风文化和汉服文化相关的打卡场所之一就是寺庙,因此为了拍照打卡,很多年轻人愿意前往寺庙;寺庙本身一些纪念品的爆红,如雍和宫香灰手串等,已经成为年轻人追求的一种时尚单品,所以也会吸引很多人前去购买;疫情以后内卷严重,就业和经济都不太景气的当下,年轻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平庸与平凡,寄希望于幻想,希望在自身努力向前的同时获得一些额外的加持。

韩全政|驿镜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寺庙游出游半径可控、出游参照物可选(有寺庙灵验一说)、出游可以组团(大家一般不排斥烧香祈福),网络段子戏谑的背后,是新一代年轻人出行或旅游越来越看重精神寄托、宁静放松、小众独处三者平衡,无论是keep中八段锦、太极作为一种年轻人越来越青睐的养生运动,还是茶饮一根人参、保温杯里泡枸杞等等,折射出年轻人高压生活、城市森林中短暂逃避、反连接与追求适当宁静的心态。

瞻新|宜兴深氧墅酒店文化与品牌总监

酒店的大落地窗、露营热等等,无非是接触自然的心理需求;大唐不夜城、寺庙游等等,诚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亲近和渴望平心静气的安宁向往。

过去的酒店,以硬件星级展示高端;现在和未来的酒店(与景区),以文化自信彰显价值。而山水、寺庙、大唐的诗歌华服……无疑都是自信的化身。无论运用儒释道的哪一种,空间、情境越有内容自信,它的气场越能给予顾客信任、安宁。

东坡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顾客到寺庙中求什么?到酒店里又求什么?什么能使人安心?安心是需求、是向往、是康养、是流量。需要酒店以产品和服务为基,从更高视野、观见大势,真正融合文旅,从本土文化的底层逻辑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文作者职务:内江师范学院 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