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首个春节,今年的春节假期格外热闹。不少人都选择利用这一假期出门游玩,旅游市场也再度焕发生机,交出了近三年以来最亮眼的成绩单。
(相关资料图)
飞猪春节出游快报显示,兔年春节前4天,境内酒店预订量已超越2019年同期;境内长途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00%。境外游方面,平台上有33个国家及地区的出境游相关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1倍,其中泰国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8倍,马尔代夫增长近15倍,新西兰增长超10倍。
各大旅游景点拥挤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热门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呈现出挑战,部分地区旅游人才短期缺乏的情况。
在为旅游业所取得的成绩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过去三年的疫情使旅游业经历了一段相当晦暗的时期,大批行业人才也因此而流失。
据哈尔滨慵懒旅行社有限公司经理郎海超介绍,“东北旅游市场早在今年元旦就迎来了第一个小高峰,但近年来流失的导游、司机人才很多,雪乡当地旅游已经出现了人力短缺的问题。”
出境游方面的人才紧缺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和旅游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翟向坤表示,自己曾在去年时和一些旅游业的朋友沟通过,“做出境游的导游,基本上失去这三年以后已经回不来了,业务生疏,年龄也大了,已经走不起了。”
因此,他认为不管是出境游还是入境游面临的一些实际的困难,真正去恢复还得需要一些时间。那么该如何解决旅游业人才紧缺这一问题?复苏新时代旅游人才的培养又该注入怎样的新概念?
“出走的旅游人”
疫情三年,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旅游业。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去年底发布的报告,2021年我国全年出境旅游人数减少至2600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83%;2020年至2022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累计减少4亿人次。而各大旅行社的营收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据文旅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具有出境旅游业务资质的旅行社的旅游业务营业收入为741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19年的396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79.6%。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旅游业国企工作人员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疫情前越到节假日景区越忙,可以拿到一两千元的加班工资。而疫情发生以后,已经差不多两年没有拿到过加班工资了。甚至有的时候景区封闭,就只能拿到基本工资。”
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以及正在就读的学生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而感到迷茫。本硕均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陈小华(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自己毕业后从事了两年的旅游规划工作,行业不景气就辞职了,现在待业在家。“身边同专业的朋友有的选择考公;有的转行做电商;有的依然留在旅行社拿着最低工资‘垂死挣扎’。”
而如今旅游业正复苏,在大量行业人才流失的情况下,人力短缺在所难免。首旅如家商旅事业部人力资源总监张健表示,“每年春节前夕,都会出现基层员工离职返乡的高峰期,基层服务的岗位紧缺。”而今年,旅游人数大量增加,因疫情造成的人才缺口却尚未恢复,这一挑战变得更为严峻。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首旅如家已经采取了多种方式,一方面扩大招聘,将招聘渠道全面铺开;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连锁酒店的优势补充人才。
出境游的人才更是在急速下滑中触底反弹。
自文化和旅游部1月20日发布《关于试点恢复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通知》,宣布自2月6日起试点恢复中国公民赴20国出境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后,各地掀起出境游咨询及报名高潮。
作为跨境旅行放开后的首个长假,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大批中国游客抢先出境游玩,享受了一把境外过年的滋味。
航旅纵横披露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出境热门目的地top10依次为:中国澳门、中国香港、曼谷、普吉岛、中国台北、首尔、东京、新加坡、吉隆坡、悉尼。
携程平台春节期间出境游整体订单同比增长640%,其中出境团队产品浏览量上涨3倍。其中,巴厘岛机票订单同比增长30倍,新加坡增长8倍以上,马尼拉超5倍,曼谷、普吉岛超4倍,清迈、吉隆坡近3倍。
“航班资源有限以及团票政策不明朗导致当前国内出发的境外跟团产品选择较少。我们假期也在与海外地接社密切联系,紧锣密鼓的摸排采购资源,制定产品上线计划,审核上架产品,整个假期都没怎么休息。”携程海外跟团产品总监张妍介绍道,“这三年海外很多中餐厅关闭,导游停职转行,境外跟团游恢复的通知宣布后境外地接社需要一些时间重整旗鼓,出境跟团游市场的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预判大概从今年3月份开始,不论出境跟团产品数量和报名人数都会增势喜人。”
培养旅游人才的“创新精神”
不过旅游人才缺失的问题只依靠企业来解决是不现实的,更需高校的配合,为旅游业输入高质量人才。对此,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郭淳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迎来旅游复苏的时候,要更加强调对旅游人才在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方面的培养。“我们当下正处在‘乌卡时代’,即一个易变、复杂和模糊的世界。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人们对旅游的需要是不会改变的,只是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变化会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因此旅游人才除了需要掌握旅游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而“创新精神”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郭淳凡指出,“在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旅游企业和企业家在积极寻求出路,寻求转型之路,而不是被动地等靠市场、等靠政策活下去。只有具有了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才会创新创意地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
在招生方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罗秋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三年来旅游学院的招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目前社会对旅游专业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据罗秋菊介绍,一些同学对旅游文化和技术的创新、创意是感兴趣的,也愿意分到旅游学院来。但部分家长却和学生存在着意见分歧,他们认为学习旅游相关专业,日后就是去做导游。“这是社会认知带来的,因为旅游过去是一种产业属性,现在变成了事业属性。旅游和文化结合之后,更有趣,也应该吸引更多创意性人才。而导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全等同与旅游,也希望能够通过媒体来破解这个社会认知。”
二是,旅游专业的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罗秋菊认为,在当下中国文化自信逐渐增强的背景下,文化要素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对底层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挑战。“新阶段的旅游人才不能只懂经营,更要有对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我们目前已经加进很多与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一些涉及社会技术、传媒媒介、文化创意的课程,要让学生真正地对专业喜爱、感兴趣。”
不过在罗秋菊看来,未来旅游业人才的培养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旅游虽然不完全是刚性的,但对旅游的热爱是不会变的。”同时,据她介绍,目前她所在的学院方面已经做出了针对性地工作调整。“一方面,我们为了吸引好的人才,已经将最好的老师全部下沉到一年级;另一方面,学院的传统教学理念也全部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