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通知明晰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属于“自由职业”,应纳入就业统计。无独有偶,人社部最新公布的9个新职业,也包括了互联网营销师、社群健康助理员等,其中互联网营销师类目里增设直播销售员。
新业态、新职业早已如雨后春笋冒出,但在传统观念中,打电竞、开网店好像很难跟“靠谱就业”画等号。也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有些人产生疑问:将非主流的“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纳入就业指标,是不是要给高校提高就业率“放水”?
从1999年起,教育部就开始对各高校就业率进行排名,当时的排名依据是传统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2004年,教育部重新修订《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开始将灵活就业纳入毕业生就业统计范畴。如今,则将电竞、自媒体等选择纳入了就业指标。这样的改变,背后有其时代逻辑。随着我国新经济、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的就业形态、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理应有与时俱进的认识,不能因为我们不熟悉、不了解就不予以接纳和认可——简单扣“放水”的帽子,显然是不合适的。
需要指出的是,开网店、做自媒体看似“门槛低”,但要做好并不容易。如果学生是在毕业后从零起步,要想获得流量,赚取稳定可观的收入,其实非常困难。笔者曾经采访过一所身处“全球小商品中心”的高职院校——义乌工商学院,在那里,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中会有超过400名“成熟”的淘宝店老板,但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功率,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积极尝试,学校还设立了淘宝店的“钻石”和学校学分可以互相转换的规则,创业学生一旦遇到现实难题,还会有老师和已经成功的学长“手把手”地帮忙解决。
打电竞、开网店、做自媒体的高校毕业生们,很可能面临同样的“职场第一课”,即真正体会到“无法轻易成功”。在这些看似新兴的充满了机遇的行业,从业个体甚至需要比在传统行业更加努力、更加坚持,才有可能从扎堆进入的人流中脱颖而出。这既是对个人的提醒,同样也是对就业促进工作的提醒——“纳入统计”,还只是第一步。
将非主流的“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纳入就业指标并无问题,但要对就业实况有全面考量。新形势下的就业统计,绝不是“开了网店、注册了公众号、会打电竞就算就业”,学校有必要建立回访制,有关部门也可以尽力为这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实实在在地为新型就业做好后续跟进服务。
此外,近几年社会上的“慢就业”现象明显,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选择“暂不就业”。《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就显示,新一代择业期青年不同于父辈,他们秉承着自由而专业的精神,不拘泥于传统择业观念,斜杠青年、数码游牧民族、零工经济也因此应运而生。面对这类逐年呈增长趋势的非常规就业情况,我们要转变思路,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去接纳慢就业、灵活就业以及形形色色的新职业,而不是只盯着一个空泛的高校就业率。
在这个意义上,“有没有放水”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还真得认真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