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赋能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打造创新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发布时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高新区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1988年设立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拉开了中国高新区发展序幕。3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169家国家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超12万亿元,上缴税收近2万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税收的11.8%。

近期,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高新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要强化创新集聚扩散功能,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建设。要示范产城融合、科教融合,构建绿色智能的新基建体系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产业优、环境美、治理好的绿色智能高新科技园区。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赋能作用,加快实现从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的产业园区向宜创宜业宜居的科技园区和创新社区转变,从重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向重高新技术研发和源头创新转变,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当前,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速演进;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三大因素叠加,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及资源配置产生巨大冲击。科技创新赋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规划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改革创新的系统集成能力,从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增加基础共性技术供给与储备、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势、深化产学研深度合作、辐射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着力。

从高新区向高新科技园区迈进,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标准,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关键是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要素供给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创新创业创造主体,提升系统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辐射、带动”功能。在进一步加大开放创新力度,统筹优化各类区域布局的同时,要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通过加强新基建,依托创新领先机构,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大力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加强基础前沿科学、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成果高效产业化、双向转移转化。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和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及高新区管理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普惠吸引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双创”和创业就业,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活力。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高新科技园区,要坚持全球视野、本土站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多层面系统推进:宏观层面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形成“定位、配置和评价”闭环。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更好联通区内区外创新体系,融通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中观层面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科技信息、创新人才、现代金融、新基建与配套政策”,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知识集群、产业集群、创新集群,打造一批原始创新策源地,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建设绿色智能高新科技园区上展现新作为。微观层面要激发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和管理主体活力。加强主体、平台、要素集聚培育,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社区,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激励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管理者“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万劲波)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法律声明 |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2017-2020   太阳信息网京ICP备2021034106号-55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