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18日电 题:房企撤销境外评级利于维护市场信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 房玲 克而瑞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总监
易天宇 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当前境外融资渠道冻结的背景下,维护境外评级意义已经不大。2022年11月9日,碧桂园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惠誉友好协商,主动撤销了信用评级。事实上,碧桂园并非近期唯一主动撤销境外评级的房企。
2022年下半年以来,几乎每月都有房企撤销境外信用评级。据不完全统计,从2022年6月至今,有多达25次房企评级撤销事件,其中10月份就多达11次,其中涉及金辉、富力、新城、恒大、旭辉等房企。在涉及撤销评级的22家房企中,有过半数量房企为主动撤出。
数据来源:克而瑞研究整理
果断“分手”及时止损
房企之所以着急与评级机构“分手”,主要导火索来自2021年以来的境外评级集中下调风波。
据了解,自2021年10月,较多房企被境外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其中2021年10月18日及19日短短两日,穆迪就集中下调了20家房企的信用评级或展望。随后2021年10月21日,惠誉更是将29家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纳入标准观察范围。此后,房企遭遇评级下调从未停止,如旭辉更是在2022年10月被穆迪两次下调评级。
为应对评级下调,部分房企最初寄希望通过提前偿债方式,提升外界对企业偿债能力信心。以海伦堡、中骏为例,均有提前还款入账举措但最终仍惨遭评级下调的经历。
在当前国内融资、销售环境不变情况下,内资房企面临境外评级下调似乎陷入“无解”局面。更糟的是,国际评级下调会触发企业债项的提取偿还条款,短时间内会加剧房企偿债压力。
在行业整体下行背景下,境外评级机构非但不能给房企提供任何“正面宣传”,反而会带来诸如触发提前还款、负面舆情影响销售等风险,打乱了房企原本稳健的经营轨迹。房企果断选择与评级机构“和平分手”,有利于维护本就脆弱的市场信心。
境外融资冻结下维护评级意义不大
此前房企需要维护境外评级,主要是出于通过境外发债助推发展的考量;而在当前境外融资渠道冻结背景下,维护境外评级的意义已经不大。
事实上,房企的境外融资早于2021年的四季度就逐步趋于冻结。克而瑞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100家典型房企的境外发债规模仅有130亿元,同比下滑84%,环比下滑77%。
2022年一季度,房企境外发债迎来年初小高峰,但相比2021年仍有较大差距,同比下降了70%。二三季度,房企境外发债均持续低迷。2022年10月,也未有监测到房企在境外发债。
值得注意的是,房企的境外债偿债压力仍在增加。由于境外发债渠道趋于冻结,房企境外债务发债规模与到期规模之间差距越拉越大。2022年前10月,房企境外发债规模为935亿元,而到期规模为3198亿元,仅占到期规模的29%。这表明房企无法通过以旧换新方式延长境外债务到付压力,而2023年的1月及4月仍有多个境外债到期高峰,分别高达691亿元、686亿元。我们预计,届时房企到期境外债务偿还压力将更大,或会出现更多境外债违约事件。
然而好消息是,近期房企境内融资环境已出现明显利好,房企可转向寻求境内融资机会。11月8日晚,交易商协会表示将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次日,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跟进表示,意向民营房地产企业可提出增信需求,3个工作日内将予以邮件反馈。而11月11日,银保监会更发布支持房地产的“金融十六条”措施,从供需两端全面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随着更多利好政策出现,房地产市场信心正在逐渐修复。
整体来看,撤销评级对房企境内企业运营影响不大,多为当前行业下房企“两害相较取其轻”的选择。当前,房企要以“保交付”为核心,确保企业销售回款,管理好自身现金流健康,把握好境内融资窗口,逐步重建市场信心。(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李惠聪
编辑:吴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