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马上迎来2022四季度,当下土地市场的现状是,地方国企和城投公司撑起了土地市场的几乎“整片天”。
但“拿地一时爽,开发坑里躺”,近两年,地方平台类公司拿到的地块,或是总价较高,或是盈利空间较小,或是位置比较偏远,项目开发能力、运营能力倍受考验,如何实现这些项目入市去化,是各平台类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入市率较低
2021年集中供地以来,土拍热度高开低走。在2021年一批次市场火热的阶段,规模房企积极拿地,而在土地市场热度急剧下滑后,民企逐渐失声,央企国企与地方城投平台类公司的身影出现得更加频繁,成为拿地主力。
如深圳第三批次集中供地共成交11宗地块,9宗被地方城投公司获得;无锡第三批成交的20宗地块,15宗被城投公司获得;广州第三批成交13宗地块,城投公司拍下其中9宗。
地方平台进场,背后的一些数据值得关注。
从开工率来看,城投平台类公司的拿地开工率明显低于规模房企。据克而瑞统计,比如,在2021年第一批成交地块中,规模房企拿地开工率高达61%,而平台类公司拿地开工率23%。
此外,地方平台所主导项目的入市率也较低。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介绍,按正常开发节奏,2021年成交的地块将在今年陆续入市形成市场供应。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市场持续下行,地方平台公司托底拿地成为常态,叠加销售表现低迷,导致项目整体开发入市节奏较慢。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截至今年8月末,在22个重点城市中,2021年成交的土地出让项目取得预售证进入市场供应的比例为32.3%,其中,由地方国资平台主导的项目入市率仅9%。
分城市来看,22城中,仅北京、合肥、杭州、广州、青岛、长春这6个城市地方国资主导的项目入市率在两成以上。其中,在南京、武汉、济南、沈阳,地方国资主导的项目入市率均在5%以下。
拿地多在郊区 盈利空间相对狭窄
在2021年以来各城市的集中供地中,克而瑞指出,五轮集中供地中,平台类公司底价拿地的金额占比达到近8成,远高于溢价拿地。所拿地块也更多集中在城市郊区、位置相对偏远,普遍以刚需型产品为主。
从集中供地的批次来看,2021年平台类公司郊区托底更为明显。如在2021年首轮集中供地中市场较为火热,平台类公司拿地在宁波、福州等城市几乎全部位于城市外围区域。实际上,无论是成交建面占比亦或是地块数量占比,平台类公司2021年在郊区拿地比例均在60%以上。
到了2022年,平台类公司拿地中郊区占比有所下降,建面占比下降3个百分点、地块数量占比下降7个百分点,这与2022年部分城市为了维稳土地市场信心、吸引房企参拍而大幅增加优质核心地块不无关系。最为明显的是非平台类公司,2022年拿地中郊区建面占比仅为46%,较2021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从盈利空间来看,不同类型房企拿地的盈利空间也有所不同。CRIC统计了2022年上半年不同类型房企拿地的房价地价差和地价房价比两个指标,明显可以看出,国企央企、品牌民企拿地平均房价地价差和地价房价比都高于平台类公司。
国企央企和品牌民企,不仅拿地总价高,且地价房价比也相对偏高,但房价和地价之间仍保有较高的差距,以保证客观的盈利空间,地块贵但赚钱。此类项目给国企央企、品牌民企留出较大建造空间,可打造高品质项目。相对地,城投类公司拿地总价偏低,且地价房价比也偏低,房价地价差也不及上一类房企,对于这种类型的项目,普遍以刚需型产品为主。
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城投类公司拿地的平均地价房价比为0.48,房价地价比为13561元/平方米。原因在于城投类公司出手拿地的主要目的是稳地市、防流拍,以底价成交为主要的拿地方式,所以普遍由地方平台竞得的地块都不是热点地块、核心地块,整体的土地成本较低,售价也较低。
例如成都的郫都区、青白江、新都区,拿地的可售楼板价仅有3000-6000元/平方米,地块的销售指导价则在11000-15000元/平方米左右,与地价相比还有9000元/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从价差空间来看,是不如规模房企(国央企及品牌民企)拿地的价差大的,但是从地价房价比来看却明显低于规模房企,此类项目需要走“薄利多销”的路线,保证快速去化,方能实现盈利。
需警惕财务风险
对于上述现象,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新开工已经连续17个月下降了,这与地产行业整体下行密切相关,销售端低迷,融资渠道受限,开发商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都有明显的下降,导致开发商开工的积极性低,这是项目入市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此外,有业内人士认为,地方城投平台类公司,拿到地块之后要找合作开发商,所以流程要比房企直接拿地更复杂。一般情况下,开发商拿一块地,已经做好了前期调研,要打造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时候入市,前期就做好了大致安排,但托底的平台类企业没有这么详细的计划,所以开工入市更慢。
李宇嘉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入市率,最重要的还是需求端的复苏,需求复苏、促进回款才能解决企业的一部分资金困难,后续才有拿地和开工的动力。
但如今来看,楼市需求端的复苏态势仍不明显,拿地迟迟不开发和其主导的项目供应节奏偏慢,对于当下城投公司本身以及当地楼市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克而瑞指出,整体来看,地方城投平台类公司经营难度在加大。且考虑到近年来城投债规模的不断攀升、地方债务风险逐渐显露,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尚有待妥善的防范和化解。城投保持自身资产价值的稳定,提高自身经营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化经营的挑战,是当下的关键。
严跃进表示,城投公司拿地托底的背后不完全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所以要警惕风险。拿地实际上对城投公司形成了一些新的资金压力,它的这种脆弱性提醒我们要防范新的金融风险和房地产风险。
陈文静指出,对于市场基本面较好、短期库存出清周期较短而地方国资平台占比较高的城市,若地方国资平台项目不能及时入市,则易造成这些城市供应端无法及时补充,或将对需求释放造成拖累,有些地方甚至可能出现新房供不应求的情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