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由中国石化主办的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我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王维民在会上分享了中国石化氢能交通发展规划与实践。他指出,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质量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氢能是顺应能源结构调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势所趋。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位居前三,交通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王维民指出,中国石化在氢能交通领域的发展思路是打通氢能交通氢制备、氢储运、氢应用三个环节,巩固中国石化在车用氢能源供应领域的主要服务商地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交通用氢制备方面,中国石化规划推进集中式绿氢供应,研究建设乌兰察布至北京的绿氢长输管道,结合市场需求,沿线考虑布局一批加氢站,并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探索在辽宁、广东、四川等地区探索建设开展站内电解水制氢、甲醇制氢、天然气制氢、氨分解制氢等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交通用氢储运方面,开展微网输氢、高压氢气储运、液氢储运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加氢站网络建设方面,以“3+2”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和氢能产业发展意愿较强的地区(山东、安徽、武汉、重庆、成都等“群外”区域)为重点,建设加氢(油氢合建)站;高速公路氢走廊方面,适度超前落地城市间氢能走廊,构建跨区域连通的氢能高速公路示范线,培育货运重卡等加氢车辆。
关键技术创新方面,集聚中国石化优势创新资源,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开发PEM制氢技术,形成燃料电池电堆整套组装工艺。
“中国石化积极在氢能交通方面开展实践,”王维民表示,结合“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加氢站用氢需求,中国石化已经在燕山石化、广州石化、高桥石化等建成1.4万吨/年的燃料电池氢供应中心。
加氢站建设方面,中国石化已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截至2022年底,累计发展加氢站98座,加氢能力达到2万吨/年,加氢量市场份额占比约为40%;为服务北京冬奥会,建设4座加氢站,冬奥期间累计加注氢气87吨,累计服务涉奥车辆8689车次。
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参编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50156,牵头编写《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引领氢能产业发展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积极试点和推广70MPa、35MPa/70MPa混合站、短管道输氢加氢一体站、制氢加氢一体站等多种类型建站模式。
分布式甲醇制氢方面,与石科院合作在大连盛港加氢站建设站内甲醇撬装制氢系统,2023年2月正式投营。分布式氨分解制氢方面,2022年8月在福建雪人内部站打造全国首座氨现场制氢加氢一体站示范项目,解决了氨-氢转化关键技术难题。
分布式电解水制氢方面,中国石化青海石油分公司通过对接政府和物流企业打造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应用场景,现阶段30辆氢车已经到位,同时取得土地、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备案通知书。
微网短管道输氢加氢方面,中国石化嘉兴平湖滨海综合能源站全部实现管道进氢,该站同时还可以作为加氢母站实现氢气充装批发功能,每天可为5-6台管束车提供充装;储氢井项目方面,在半山环道加氢站建成全国首座采用储氢井储氢的加氢站,共设置3口高压储氢井,解决了半山环道加气站增加加氢功能面积不足的问题。
氢能走廊方面,通过燃料电池重卡将上海的ABS非危化品运送至宁波,打通了上海-宁波氢能走廊,开启了沪浙线化工产品零碳物流新模式。
“中国石化以打造规模最大、科技领先、管理一流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为目标。”王维民表示,中国石化聚焦氢能交通、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规划到2025年建成加氢能力约12万吨/年,油氢混合站(加氢站)网络初具规模,基本满足消费终端加氢需求,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发展。
发布人:zhy关注索比储能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行业资讯!
关键词:【氢能】【绿氢】【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