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一台机械臂被推进了手术室。这是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自主研发的新“兵器”——外科随动臂。从一纸专利证书转化为可以用于手术的外科随动臂,实现了内镜手术双手操作、单双手操作瞬时互换等外科操作,提供了稳定的手术野显示,极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助力内镜外科进入精细操作时代。
8岁的鑫鑫(化名)在5个月前出现了右耳的听力下降,根据CT检查结果,考虑右耳中耳乳突炎,听小骨包绕,疑诊中耳胆脂瘤。耳鼻喉科冯国栋主任医师仔细斟酌后认为,经耳道联合乳突进路把胆脂瘤切除,再施行人工听小骨植入,是适宜鑫鑫的手术方案。听骨是人体中最小的骨,再加上患者年龄较小,需支撑内镜与显微镜双管齐下,外科随动臂随即也被派上场为手术保驾护航。术中,术者原本持镜的手用来操持吸引器或剥离子,双手配合操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安全性。2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目前,鑫鑫已康复出院。
▲术中,外科随动臂成为冯国栋教授得力的“助手”
在传统的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中,因空间狭小,术者需一手持镜,另一只手持器械进行操作,极易出现血污镜头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外科医生的发挥。冯国栋从问题出发,结合多年临床一线工作经验,反复推演试验,于2005年成功申报“鼻内镜手术支撑辅助系统”的发明专利,这就是外科随动臂的前身。此后,在原耳鼻喉科主任高志强教授的指导下,在吕威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的支持下,协和耳鼻咽喉科团队历经十余年反复验证、参数调整,最终于2023年春节前后投入临床使用。
外科随动臂通过其即时锁定和解锁的一键操作,持镜手可便捷切换为持吸引器或其他器械,实现了在危险或需精细操作区域的双手器械配合操作。良好的配重,缓解术者持镜手的疲劳,稳定的显示有利于缓解术者视觉疲劳。而镜头位置的稳定,则明显降低了其与术腔组织的接触,减少了擦拭镜头的频率。
外科随动臂曾获北京市专利转化基金、北京协和医院临床重点研究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委医药创新品种研发培育及产业支撑平台能力建设项目等项目资助,由仙居行至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产业化。目前耳鼻喉科及神经外科已利用外科随动臂完成多例支撑内镜手术,涉及中耳、颅底、咽喉等部位,未来还将推广至脊柱关节外科、妇产科、超声穿刺等领域,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