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
在中国,流星雨象征着美好,并且民间通常认为对着流星许下心愿,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在中国古代更是把流星看做是名人逝世的天象昭示,“一代巨星陨落”就由此而来。
流星雨的形成,一般是由彗星分裂出的碎片形成的流星群体。这些流星群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中。与大气相互摩擦燃烧后,便形成了如同下雨般流星雨的景观。流星雨看起来像是流星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并坠落下来,这一点就是流星雨的辐射点。后来,天文学家便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来区分不同方向的流星雨。
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首次对流星雨进行了记载,这也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记录流星雨的书籍。
天空中为什么会出现流星雨?
夜间,天空中不仅常常能见到单独的流星,有时也会见到阵阵“流星雨”。当天空出现流星雨时,几十条甚至几百条亮光划破天空,好象有人在高空放了一个大焰火似的,非常美丽。
出现流星雨的道理和流星一样。不同的是:流星雨是地球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一大群宇宙尘粒(流星体群)所造成的一种现象。
这大群的尘粒(流星体群)是怎样形成的呢?
太阳系里有着许多各种各样的小天体,它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轨道和速度运行。这些小天体有时会发生碰撞。碰撞使得大块的碎裂成一大群小的。或者在碰撞后很多小的聚集成群,好像是许多小朋友相邀结伴同行一样,它们沿着同一轨道运行,形成了流星体群。
有的流星体群和彗星很有关系。彗星在运行时,由于内部气体爆炸,由于太阳压力的作用,或由于和流星体碰撞,而逐渐瓦解。瓦解过程中抛出的尘粒逐渐脱离彗星,形成了流星体群。例如比拉彗星,根据计算,它在1872年很接近地球,最适合于观测。可是虽经天文工作者用心探寻,都没有发现。但在那一年11月27日的夜里,当地球穿过比拉彗星的轨道时,在欧洲和北美洲的许多地方,都看到了一阵极大的流星雨。这说明比拉彗星已经瓦解了,这一流星体群就是由比拉彗星的残骸形成的。
同一个流星雨,差不多总在一年的相同日期内出现,这又是什么道理?
这是因为流星体群的尘粒沿着椭圆轨道分布,有一定的公转周期。地球的轨道如果和某一流星体群的轨道相交,那么地球至少每年在相同的日期穿过这流星体群一次,产生了同一个流星雨。
例如,每年8月11日到12日,在英仙座方向出现的流星雨(叫英仙座流星雨),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观测者每小时都能看到40~50颗流星。这证明英仙座流星群的尘粒是均匀分布在整个轨道上的,因此地球每年穿过流星体群时遇到的尘粒数差不多。
另一类流星体群,它的尘粒物质大量集中在一起,这一团流星尘粒只有每公转了一周以后,才会重新和地球相遇。例如狮子座流星群,它的公转周期是33年。虽然每年11月14日到20日会出现狮子座流星雨,但在一般年份里,流星雨中出现的流星数很少。只有每过33年才出现一次浓密灿烂的流星雨,像1833年和1866年出现过的那样,有些地方一小时内可以看到几十万颗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