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为现行“苦乐不均”的养老保险制度敲响了警钟,在完成省级统筹的基础上,明年应该加快全国统筹步伐,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地区之间的平衡。
2020年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二十多年来的一个关键年份。按照中央部署,今年底不仅要全面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还要全面完成国资划转充实社保基金的工作。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6个省份实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统支,虽然各地的省级统筹仍然存在不同的形式,但这项改革年底前基本完成并没有大的悬念。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第一财经记者称,省级统筹和国资划转的完成本来为明年起切换至“全国统筹”奠定重要基础,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增添了下一步改革的未知因素。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则认为,疫情为现行“苦乐不均”的养老保险制度敲响了警钟,在完成省级统筹的基础上,明年应该加快全国统筹步伐,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地区之间的平衡。
自2017年全国有10多个省份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不抵支情形之后,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就频频出现在中央的文件之中,实现全国统筹的第一步就是要夯实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即基金在省级层面的统收统支。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孙永勇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今年省级统筹应该能够实现,年内如果能在各个省份内实现各项标准的统一,在全国范围内完善中央调剂制度,就是很大的进步。
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要求实现基金在省级层面上实现了统收统支,即缴费由省政府来管理,所有参保人的退休金也由省政府发放。由于统筹到哪一级,哪一级政府就对养老金负有兜底的责任,一直以来上一级政府提高统筹层次的积极性并不高,也是实现省级统筹的一大难点,这种情况在基金结余较多的省份更为普遍。
董登新认为,广东的全省统收统支方案仍然只是“地级市统筹”,而江苏提出苏州工业园区要到2022年才能实现统一的费率。
根据广东省政府发布的文件,广东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调度和使用,实行统一核算、分级存放、等比调拨。所谓“分级存放”,是由市级政府统收统支,而不是全省统收统支。
孙永勇认为,现在宣布实现了省级统筹的省份也存在省级统筹下的两级管理模式,即设区市和省财政直管县内统收统支,省对设区市、省财政直管县实行预算管理,预算内基金结余要通过财政专户按期上缴到省。省级统筹统支是一个资金池,两级管理则是保留了省和市两个资金池,只不过这两个层面的资金池被打通了。
“如果只有省级一个资金池,意味着所有的职责都被省级政府包揽;如果有两个层面的资金池,那就还要职责分担,这种两级管理模式的存在表明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孙永勇称。
统一费率是省级统筹的另一个难点。虽然费率统一是人社部要求的省级统筹六条标准之一,但地方并没有严格执行。比如,广东人社厅要求自2019年5月1日起,凡单位缴费比例为13%的市,在2020年底前将单位缴费比例调整为14%,而此时全国统一单位缴费标准却是16%;江苏省今年6月发布的文件提出苏州工业园区在2022年1月1日前逐步过渡到执行全省统一的单位缴费比例,统一全省缴费工资基数上下限标准。
今年疫情对于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影响前所未有。人社部预计减免政策实施到年底,三项社会保险全年合计为企业减少成本1.6万亿元,超过了自2015年以来国家六次下调社保费率的减费总额。
疫情下的社保大幅减收造成了很多地区养老保险基金对财政的依赖度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内部的盈亏调剂能够有效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资金的可持续性。
张盈华认为,今年以来省级统收统支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些地方的收支压力,下一步应该在完成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以缓解疫情对于养老保险基金所造成的影响。
7月28日,发改委等四部门在《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中再一次提出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从目前政府的文件来说,尚没有对全国统筹的标准提出要求,当前只是建立中央调剂制度,调剂比例为4%。
孙永勇认为,中央调剂制度是实现资金在全国统筹使用的一种手段,从短期来看,全国范围内统收统支难以实现。(作者:郭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