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保障 中国还面临哪些“升级”挑战?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让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养老保障压力。如何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让养老保障体系更可持续、更广覆盖、更加公平,中国仍面临不小的“升级”挑战。

“养老保险不只是老年人老有所养的保障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16日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表示,几乎每个家庭都面临现实或潜在养老经济风险,养老保险安排几乎需要贯穿一个人从成年到中老年的全过程。

胡晓义说,2019年中国直接支付的养老保险金额约为5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2%;截至2019年末,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养老战略储备等还有11万亿元结余储备,“总计16万亿元的养老保险资金在社会经济当中运作,财富量是相当大的”。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无论从总体看,还是从单个制度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老保障计划,但仍然存在可及性、流动性、包容性不足的问题;群体之间、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养老待遇差别。

为此,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应该有更为清晰的计划。胡晓义建议,一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特别是针对新业态群体、城镇化转移群体的参保计划;二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在更大范围内分散推行;三是要渐进性地延迟退休年龄;四是扩大筹资渠道,增加战略储备。

“在中国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选择,只是力度、时间、方法、路径的问题。”胡晓义说。

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近期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2050年,中国老龄化将达到峰值,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7.9%。

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得快、规模大,而且发生在中国经济尚不发达、发展还不平衡的阶段,使得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双重挑战。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建议,保险机构应发挥长期资金管理、大类资产配置、长期资产创设、稳健审慎投资四大业务特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曹德云认为,中国应研究推动进一步扩大养老金投资范围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养老金的多元化配置是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基础。为此他建议,各部门在对各类养老金进行资产配置的基础上,应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逐步扩大权益投资、另类投资、产业投资、境外投资,从而积累更长期、更持久、更优质的养老保险资产。此外,还应多借助金融科技,提升养老金数字化的运营能力。

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敬惠认为,谈到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首先需要分析中国居民养老保障需求。这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避免因人均寿命增长造成的养老金储备不足;二是应对经济周期下行和资本市场波动风险,实现养老金的保值与增值;三是为养老生活构建附加保障,有效获取健康与养老服务资源。“保险恰可在满足上述需求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徐敬惠认为,由于保险资金运作特点可以完美契合养老资金对于安全性、营利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因此,保险业可以进一步发挥自身在长期资金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以及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机制优势,更深入地参与到养老资金的受托管理服务之中,服务于养老资金运用效率的提升。(记者 魏晞)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法律声明 |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2017-2020   太阳信息网京ICP备2021034106号-55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