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完后居民为啥不满意?_天天消息

发布时间:   来源:北京青年报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广泛使用,从便民和消防安全角度出发,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桩补建、增建工作已经成为各区、各街道、各社区关注的重点。按照北京市城管委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的实施方案》要求,北京市将分类别、分场所鼓励各社区因地制宜,“充(换)电柜为主、充电桩为辅”,大力推进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全覆盖,按市民群众实际充电需求配建充电接口。连日来,北京青年报记者就社区增建充电桩问题,在京城部分小区进行了蹲点调研,发现老百姓对充电桩的评价标准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增加上,能否做好建桩后的“细节服务”同样重要。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针对这些诉求,当前部分街道和社区结合实际从四个“细枝末节”完善充电桩后续服务。


(资料图片)

细节一

细化收费模式 居民感觉“更公平”

一段时间以来,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建功南里社区党委书记马懿玢一直琢磨着一个关于充电桩的题儿:荣宁园小区去年5月在停车棚安装了10组充电桩设备,居民的“抱怨”声不降反增。原因是收费模式“简单粗暴”——不管充多久,缴费都一样,居民认为这样显然不合理。

为了更加充分了解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使用情况,马懿玢带上笔记本,趁着傍晚下班人多,开始在车棚蹲点做调查。她发现,不同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时间各不相同,大多数电动自行车充满电需要8到9个小时,部分小功率的电动车只需要6到7个小时,还有些大功率电动车则需要10个小时左右。

一番调查让马懿玢心里有了底,她立刻与物业和充电桩调试工程师商议,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经过三天的商讨,最终将充电桩设置为三种充电模式:普通功率、小功率和大功率,每种功率对应不同的单价,居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充电桩。而且在数量上,也根据居民需求按比例划分,10组充电桩分为5组普通功率、2组大功率、3组小功率。“细分后,充电桩的利用率提升了不少。从这次实际案例,充分说明充电桩安装完成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要根据居民需求不断调整设备运转,提升充电桩使用率,这方面工作还是要做得更细致一些,才能真正满足居民需求。”马懿玢说。

细节二

增插头调整高矮 居民充电更方便

今年年初,朝阳区南湖中园社区干部收到一件居民的12345投诉后很是疑惑:小区的北门有一处电动车充电桩,距离投诉人所在的楼栋很近,为什么还希望新建充电桩呢?经过多次沟通,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小区北门现有的充电柜并不好用,使用时不但要卸下电瓶,而且电源插头还是三孔的,好多充电器都不能用,居民希望可以增设两孔电源插头的充电桩,适用于更多的电动车。

社区工作人员立即到实地进行核实,发现确有此类情况。社区决定在原充电柜的南侧建立新的电动车集中充电点,增设两孔电源插头。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利用小区路面翻新施工的机会,将充电桩旁边的台阶改造成坡道,进一步解决了居民充电时搬抬电动车的问题。

西城区东冠英13号院此前飞线充电较为普遍,安全隐患较大。为此,新街口街道在该院内自行车棚里安装了充电桩。但没过多久,就有居民反映“充电桩的充电头较高,小型车辆够不到”等问题。

街道工作人员对小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情况属实,立刻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定制了一批充电口较低的充电桩,进行安装。“现在我们小区有2组充电桩,充电口分为高矮两种,这样一来,各种大小车型都能方便充电。”住在院内的张先生切实感受到了小区内充电桩升级带来的便利,也为街道和社区的“后续服务”点赞。

事情到此并没有止步,“街道举一反三,调研了其他小区的情况,在有需要的小区,也安装了不同型号的充电桩和充电口,切实解决了居民多样化的充电需求”,新街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细节三

“建桩”莫扎堆儿 布局均衡才便民

北青报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当前京城部分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数量和覆盖率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布局不够均衡,导致辖区居民无法“雨露均沾”,对此,部分小区通过多种途径“挖潜”,从充电桩的均衡布局上“补短板”。

西城区德胜街道黄寺大街24号院里曾安装过一些充电桩,从数量上测算,基本可以满足小区居民的充电需求,但居民仍不满意。“这个楼院面积很大,共有21栋楼,从安装充电桩的空间资源来看,大多数充电桩都集中安装在了小区南区,北区仅有一组可用。这就造成充电桩‘建’与‘需’的脱节。”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德胜街道决定利用党建引领,统筹协调在有条件的小区重新“布桩”,具体到该小区,工作人员经过现场调研后发现,位于小区中明湖大厦东侧的自行车存放处是均衡充电桩布局的最佳选址。德胜街道协调明湖大厦相关企业和单位,通过党建协调会,共商解题良策,最终在大厦东侧增补了32个充电桩,满足了北区居民就近充电的需求。

小区建设充电桩不能“大水漫灌”,还要精细化考虑居民的需求。“我们的工作重点已经从提升覆盖率,转向轻量化、精准化安装。”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叶生涛表示。据其介绍,目前辖区内平房院落和居民小区的充电桩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但是,有些居民距离充电桩比较远,充电还是比较困难,导致飞线充电等隐患仍未绝迹。

为此,金融街街道正在推进“一院一桩”“一户一桩”的轻量化、精准化安装工作,利用胡同里的微小空间,满足居民的精准充电需求。叶生涛举例,丰盛胡同里某小区内的居民有一辆大型电动车,因小区内没有充电桩,且车体较大,充电时会占用很大空间,因此不愿意去附近的充电桩充电,自行飞线充电,带来安全隐患。“我们了解情况后,在其小区门口处寻了一个地方,为其新建了充电桩,与另外一个邻居共用,解决了问题。”

细节四

开发智能小程序 便捷查询充电桩位置

充电桩的数量和覆盖率提升了,但是居民对附近充电桩位置和使用情况不了解,找桩存在难题,导致一“桩”难求的问题时有发生。以石景山区古城街道为例,近年来,该街道致力于让电动车充电桩逐步覆盖整个辖区。古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充电桩布好局后,某一具体点位依然可能存在充电桩资源紧张的问题。

能否将附近的充电桩资源共享起来?古城街道开发了“桩源”小程序。北青报记者实地体验,通过“桩源”小程序,可查询古城街道范围内大部分充电桩。通过地图模式,用户可以一览周边主要建筑物附近是否有充电桩。“如果用户所在的小区充电桩被占用,就可以通过‘桩源’便捷查询到附近可用的充电桩,到那里充电。智能小程序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整个片区的充电桩就能高效利用起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本报记者 解丽 赵婷婷 刘洋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北青快评

便民服务要真正解决“细枝末节”问题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蹲点多个小区调研电动车充电桩问题发现,京城在民生类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方面强化“补短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以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为例,部分小区此前也已经“应建尽建”。但是为啥老百姓还是向12345投诉呢?相关社区及时查到了“症结”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后续服务有的“细节”没跟上,比如收费标准“简单粗暴”、插头制式不实用、充电桩布局不均衡、居民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找桩难”……这些问题看似细小,但都藏在表象背后,如果囫囵吞枣、视而不见,那一排排齐整的充电桩就成了“面子工程”;如果深挖细究,问需于民,就能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

不管是细化充电桩收费标准,还是想办法调整充电桩高度,街道和相关部门通过接诉即办、举一反三,通过对“细枝末节”加强优化和完善,解决了老百姓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从而使充电桩真正便民、管用。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在群众工作中,各级部门只有牢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的要求,才能真正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完善便民充电桩的后续服务便为此提供了生动注脚。

文/青萍(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