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酒店评论 环球旅讯经授权转载
【资料图】
和商场、写字楼等其它商业空间相比,酒店最特别之处是可以住宿,这是一个可以 7x24 小时“持续舒适停留”的空间。和其它商业空间相对固定的角色设定不一样,酒店是多种角色的融合。在酒店,你可以很商务,也可以很休闲。可以在会议室正襟危坐,也可以在房间四仰八叉。既可以办公事,如进行重要商业会晤;也可以办私事,如睡觉、就餐、游泳、健身。公私结合,动静咸宜,这就给酒店空间赋予了无限可能性和商机。而目前的酒店产品,尤其是高端全服务这个细分市场,还相对比较传统,未能充分挖掘这种可能性,因循守旧多年,在低坪效的魔咒中,勉强度日,苦苦支撑。
过去十多年中低端酒店源于产品创新的阶段性崛起,以及最近三年疫情对行业的全面性冲击,让我们意识到,酒店这种传统住宿产品,急需进行颠覆式变革和创新。通过一场更彻底的空间革命,获得一轮更稳固的生存价值。
那么,在不远的未来,酒店可能会进化成什么样的新形态呢?
01
未来酒店形态:住宿综合体、住宿
微单元和住宿元宇宙
通过跟踪客户需求的演变以及近期行业内的创新实践可以发现,未来酒店将在三个方向上同步进化。方向一是越做越大,形成业态丰富、跨界协同的住宿综合体;方向二是越做越小,形成无处不在、回归本源的住宿微单元;方向三是由实向虚,形成虚实融合、广袤无际的住宿元宇宙,如下图所示。
首先看越做越大这个方向。
仅仅是吃饭睡觉,已不足以支撑酒店高昂的建造运营成本以及优质的服务体验,只会让行业陷入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的泥潭。实际上,酒店这种可以让客人7x24小时“持续舒适停留”的空间,有着更广阔的商业边界。它应该是一个“住宿综合体”,是客人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途中枢纽,是第三第四第五空间,是家外之家、校外之校、公司外之公司,通过满足客人更多样的需求,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住宿综合体”这个词,我最早在2019年分管开元战略发展部时提出,并在2020年发表的文章《开元创新方法论:酒店空间产品重构的逻辑与方向》中做过相关描述:“以前,客人到酒店住宿,到商场购物,到剧院看戏。现在,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酒店逐渐超出睡觉吃饭的范畴,而是形成以客房为核心的、坪效更高的、一个全新的文化、娱乐、工作、生活相融合的空间,以致于我们甚至都不能再用‘酒店’这个词来描述它,我给这样一个新物种取了一个全新的名字 ——‘住宿综合体’。未来,越来越多的客人会去酒店住宿、购物、看戏、健身、办公、饮茶、社交。他们对酒店产生越来越多样化的消费预期,也习惯去酒店做除了睡觉吃饭以外的事情。这就为整个高端酒店市场步入复兴的黄金十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酒店的客户,已不仅仅是从外地来出差或度假的异乡人,还包括酒店所在城市的本地人,特别是酒店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和职场员工。对于异乡人来说,酒店是值得盘桓数日的旅行目的地,而不只是短暂栖息地或者中转站,匆匆忙忙住一晚就走。对于本地人来说,酒店是值得频繁光顾的逛街新场所。以前一提到逛街,首先想到的是大型的购物中心或娱乐场所。而不久的未来,大家也会喜欢逛酒店。喜欢热闹的,就去逛商场。喜欢安静的,就去逛酒店。对于周边人来说,酒店是家门口的五星级物业和服务配套。不少酒店已将服务对象延伸至社区,例如雅高的Accor Local服务,不仅维护了良好的社区关系,还获得了额外的收入。
住宿综合体一般都有一个核心建筑主体,有坚实的外壳(如钢筋混凝土),将客房、餐饮等业务单元封装起来,建筑面积通常在数千到十多万平方米,既包括全服务酒店,也包括有限服务酒店。住宿综合体所整合的业务单元,既可以分布在建筑物内部,也可以分布在周边社区,甚至整座城市。例如,杭州东站A酒店的客人,在西湖边的A1酒吧消费时可以选择实时结账,也可以挂在A酒店的房帐上,享受与酒店一样的服务和权益(如会员积分),因为这个A1酒吧也隶属于A这个住宿综合体。这种形式,使得未来的全服务酒店和有限服务酒店的区别越来越小,而只有大中小型综合体之分。一个整合了20个业务单元的住宿综合体,其中可能有8个在综合体主建筑物内,12个分布在本城市其它地方,也有可能是3+17或者15+5的组合。
然后看越做越小这个方向。
住宿微单元一般只有“床位”这样一个最核心的元素,其外壳则五花八门,可能是墙体、车壳、木板、帆布、集装箱等等,甚至可能没有外壳。住宿微单元并没有传统酒店那种形态,只是一个带床位的、独立或共享的空间。它可以是分散在各种空间的各种床的组合,例如夜场影院中的躺椅,浴场中的榻榻米,机场的胶囊睡眠舱,公园里的一辆房车,营地中的一顶帐篷,等等。住宿微单元的基本特点是,回归舒适睡眠和安全休息的本源,且在城市和乡村中,无处不在,咫尺可寻,干净便宜,快捷可用。累了,随时就能找到一张床,扫码、躺倒、休息。
最后看由实向虚这个方向,也就是“住宿元宇宙”。具体的定义和场景,我刊登在《酒店评论》第30期的文章《畅想基于元宇宙的高端全服务酒店业务创新》中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未来酒店将趋向于“住宿综合体、住宿微单元、住宿元宇宙”的全新定位,新定位必然产生新商机,而新商机将造就若干全新的创业公司,并终将导致酒店圈生态重组。
02
创新创业机会
行业内最近数年的创新创业趋势,明显围绕上述三个方向展开,即让酒店越做越大、越做越小以及由实向虚,创新创业的类型可总结为数字科技、业务单元和资本三类。
首先看数字科技类的创新创业。
以前的科技创新,重在提高效率。现在以及未来的科技创新,不仅重视效率的提升,更重视新规则的制定和新秩序的打造。
例如,基于Web3的住宿元宇宙类新型平台公司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Web3是一种划时代的技术组合,有人说它就是下一代互联网。与Web2.0等上一代技术相比,Web3最大的价值点是其更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也就是谁贡献、谁把控、谁受益,将控制权从平台转移到了用户手中,这就颠覆了现在所有互联网平台的利益格局。
假设你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条火爆的视频,广告收益1万元。这笔钱广告主先打给平台,然后平台再根据和你的分成约定,转给你其中一部分(例如3000元),利益分成比例以及你所发布内容的控制权都在平台手里,平台随时可以调整。如果你想换一个平台,那么迁移成本很高。而在基于Web3的平台中,广告费由广告主直接打入你的银行账户,并且你发布的视频内容完全由你掌控,可以自由地、近乎零成本地在多个平台之间迁移。
旧的平台,如腾讯阿里百度携程等等巨无霸,话语权极大,如果他们有良心,或者日子好过,那么平台用户的日子就还凑活。如果他们变得贪婪,或者日子过得紧巴巴,那么他们就可以自行改变利益分配规则,将自己的压力转移给平台用户,大家就要共同承担因为平台经营不善导致的后果,这是不公平的。而基于Web3则有机会制定一个更公平的游戏规则,使得小公司也能拿到大机会,平等参与行业竞争,创新不再被大公司垄断甚至扼杀。新的平台还可以解决很多现存行业痛点,例如行业数据的采集和分享。现有的平台垄断机制,导致大家将自己的数据上传平台心存疑虑,于是很多行业数据无法有效采集。例如迄今为止没人说得清全国有多少住宿单元,有说30多万的,有说80多万的,不一而足,更别说各酒店明细的经营数据了。这些数据的缺失,降低了行业整体管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Web3平台最终都将进化到DAO的形态,也就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这是基于区块链的一种组织形态,组织规则被写入智能合约中,它是公司形式的进化版,将能真正实现法治,最大限度规避人治,让我们可以人性地协作,而无需狼性地争夺。
1999年创立的携程抓住了Web1.0和Web2.0的机会,进行酒店库存等资源的聚合和分销,成为国内旅游业老大。而从现在开始,谁能抓住Web3的机会,谁或许就可以再造一个新的携程。如果你曾错过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机遇,那么千万别再错过Web3。
行业内同时还有一批科技创业公司针对传统业务进行持续的、深度的数字化重塑,实现产业升级。例如,飞猪前CEO李少华先生2022年的创业项目视旅科技,目标是打造一个基于目的地的数字化超级旅行社,利用数字技术做目的地资源整合,重构目的地的产品和组织,提供在线实时服务和资源协同,降低获客以及资源整合成本。
另一个案例是携程前COO孙茂华女士创立的华客公司,他们的方案填补了行业内在客户体验和质量管理方面的空白,为酒店实施客户需求导向的精益增长战略提供了落地基础。
此外,数字劳动力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科技创新趋势,这方面的创新创业案例也有很多。例如,支涛女士创立的云迹,以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迎宾、送物、炒菜、清扫等服务;司马华鹏创立的硅基智能,让数字人从事知识生产、直播电商和文化娱乐等工作;而廖先娴、沈书纬创立的犀动科技,则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客服,替代人工客服,等等。所有这些创新,都将在不久的将来,以数字劳动力全面提升酒店用工效率并降低劳动成本。
其次看业务单元类的创新创业。
组成住宿综合体的基本元素是一个个的业务单元(Business Unit,简称BU),如客房、中餐、月子会所、商务中心、酒店剧本杀等等。每一个业务单元,都有可能是一个新的创业项目,姑且命名为BU公司。
事实上,过去数年,行业内已经出现了若干BU公司或创新项目,和酒店联合运营某一项或多项业务。例如,大堂新零售(如开巴开巴)、酒店会议室联盟(如盈蝶)、酒店房车(如芳草青青)、IP客房(如汤姆猫)、电竞客房、按摩客房(如菁享会)、影音客房(如有戏电影)、酒店月子会所(如添悦、贝康)、共享厨房(如黄小递)、酒店共享办公(如众舍空间)、客房内服装定制(如良衣)、酒店国民画廊、酒店医美、茶空间(如匠煮茶)、酒店小剧场、酒店剧本杀(如Mora Space)、自助啤酒(如酿酒熊)、自助咖啡(如星巴克)等等。
这些BU公司或创新项目,有的是酒店针对自身核心业务更新迭代而来,如锦江的纯净客房;有的是从其它商业空间跨界到酒店来联合运营的,如中古店;有的是深度剖析客户需求和酒店服务场景后,从零开始创立的,如HotelGo的无人自助零售。
所有这些新业务,都是紧密围绕客户需求挖掘的。客户需求不仅可被发现,也可被发明。前者是客户的显性需求,后者是隐性需求。创新创业机会的发掘,也因此有了多重路径。例如,通过梳理客人的核心痛点、痒点、爽点,发现产品升级的机会;或者将客户在其它商业空间的需求和美好体验,经过场景适应性优化后,平移到酒店空间来;或者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度理解,合理预测客户需求,同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开创一个全新的业务。
这些业务,有的是以空间复用的方式,融合在酒店原有空间内运行;有的是开辟独立的空间,甚至在酒店建筑物外部运营。BU公司和酒店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品牌租户和商场之间的关系,但更加紧密,因为它们之间通常是联营而非租赁的关系。
未来的酒店空间,就是这些BU的有机组合。BU自身是标准化的,因而复制效率高;同时,BU的组合和设计风格是个性化的,因而让酒店之间也有了充分的差异性。员工是酒店的,所以管理是统一的,也保持了客户体验的一致性。各项业务的运营及供应链支持来自于各BU公司,因而可以占尽各方优势,保持创新活力和竞争力。酒店管理层则成为统筹各方资源的中枢,以及推动总体创新的领头人。BU可以在酒店、商场等不同商业空间之间交叉引入、迭代升级,例如有的BU是从其它商业空间引入酒店,有的BU则是在酒店空间孵化,成熟后输出到其它商业空间。
这种模式,让BU公司的生存空间更为广阔,酒店的经营也更加灵活和富于创意,从而形成更为开放的商业价值网络和创新创业生态。市场上大量经营不善的存量酒店,也可以通过BU重组的方式获得新生,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最后看资本类的创新创业。
创新光有思路、方案或者技术还不够,还得有钱。常常发生这种情况,BU公司和酒店方就酒店改造方案达成共识,但谁都不愿出钱,这时候就需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投资人。于是,行业内开始出现酒店存量改造基金等资本类公司。这类公司,专门针对经营不善的某个或某几个酒店业务单元,甚至整个酒店,联合一个或多个BU公司以及酒店,共同进行改造,然后通过大宗资产交易、REITs、业主回购等方式退出获益(如下图所示)。
例如,开元酒店集团和燕邻资本曾洽谈过致力于将部分冗余陈旧的酒店客房改造成公寓的基金合作,虽然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谈成,但至少说明了大家对于这样一种趋势的认可。
这类基金以及REITs、众筹等金融工具在酒店行业的落地,使得酒店产品和业态创新有了资本的保障,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迟迟不能推进落地。酒店方、BU方、资本方三方各自发挥所长,合作共赢,形成了更为科学有效的新酒店建造和老酒店翻新的工作模式。
除此之外,酒店业还出现了若干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创业项目,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和管理进步,以及对客户需求和酒店本质的进一步觉醒,酒店找到了全新的定位,即“住宿综合体+住宿微单元+住宿元宇宙”,正在进行新一轮的颠覆式变革,酒店边界打开,从业者心态放开,以数字科技制定新秩序,实现公平和效率;以业务单元重组引入多方资源,打造新物种,联营共生;以资本消除创新阻力,加速创新落地,同时放大收益。未来的酒店,不再是“业主建、管理公司管”等只有两三方参与的合作模式,而将有更多的角色参与进来,大家基于BU这样一个更为精细的合作标的,一起建设、一起运营、一起获益,形成崭新的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