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快看:30万亿近在咫尺,银行理财将是存款降息最大赢家? 真相却是配置压力有增无减,出路在哪?
多家商业银行官宣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存款利率继续创历史新低,银行理财规模却依旧在“扶摇直上”。
财联社记者今日从普益标准获悉,目前存量理财规模29.62万亿元,较6月末28.52万亿元存续规模扩张1.1万亿元,其中超九成规模为固定收益类产品。
业内普遍认为,固收理财年化收益与存款挂牌利率的利差处在相对高位,导致理财产品的“吸金”能力不减。
(资料图片)
华宝证券今日数据显示,目前流动性较好的日开型非现金管理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收益近1月年化收益率仍在2.5%以上,而替代大额存单的封闭式1-3 年期的理财产品近1年年化收益均在3%以上,高出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100BP 以上。
本轮存款利率下调将进一步推动存款向理财“搬家”,似乎已是市场共识。然而,银行理财能否接得住这“泼天富贵”,行业内却存有一定疑虑。
压力仍在:投向存款类资产占四分之一,收益熨平策略“失灵”
公开数据显示,存款产品既是理财产品的“竞品”,又是理财公司的重要投向之一。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截至6月末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的规模占比25.3%,投向信用债占比41.13%。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团队认为,考虑到整顿手工补息影响,后续协议存款收益下降明显,直接将影响组合收益,预计作为对冲基础资产收益下行压力,后续存款占比将有压降压力。在此背景下,理财公司配置债券久期将拉长。
除存款收益率下行对业绩形成直接压力外,银行理财惯用的熨平收益“法则”近期也被监管屡屡点名提示。
中信建投固收团队认为:“从资产端来看,以前理财可以通过非标、摊余成本法进行收益的增厚与平滑,可以在信用挖掘上更趋于下沉,配置策略与收益来源与公募债券基金有一定差别,但净值化、非标压缩/转标之后,理财的重要收益手段已经显著削弱。”
由于理财部分底层资产收益率下行速度过快,与业绩比较基准等报价指标形成“倒挂”。如果新增理财规模突出,而底层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倒挂”情形无法缓解,将对理财公司负债端造成较大的压力。
财联社记者留意到,为应对“倒挂”压力,4月起多家理财公司宣布,调降旗下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入中旬,参与调整的理财产品数量也有一定增长。
理财公司如何应对?
从2024年上半年的趋势来看,银行理财正减少对债券(信用债及利率债均减配)、非标等配置,同时也减少对现金及存款的配置,对同业存单、拆放同业及债券买入返售、公募基金等配置增多。展望下半年理财公司配置策略,也有不少分析人士做出预测。
“理财破局之道或在资金来源重塑。”中信建投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曾羽认为,一方面加强投资者教育,从源头改善资金期限短、波动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对产品生态全方位更新。当前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导致短债赛道拥挤,通过加大封闭式占比、细化投资人风偏的方式,能够探索更多的策略可能。
“部分理财公司开始增加对公募基金的配置,特别是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以提高收益并分散风险。”普益标准研究员张涛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手工补息操作被禁止,理财公司可能会更多地配置债券类资产,包括中短期债券和利率债,来弥补中高息资产的缺失。
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后续来看下半年理财或延续增配信用债和同业存单,短久期预计仍为主要增配方向:一是,赎回潮以来,理财机构的现金及存款类资产已相对超配,在监管指引下一季度已转向减配,下半年预计延续减配操作,而信用债和同业存单配置比例已降至低位,下半年有望回升、占比预计提升至赎回潮前水平;二是,在存款脱媒和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或增量发行存单进行主动负债管理,理财作为同业存单净买入方,下半年预计将继续择机把握存单配置机会;三是,信用债资产荒继续演绎,考虑到负债端稳定性等,理财或侧重短久期配置。
张涛进一步分析,为了挖掘潜在的投资机会,理财公司未来可能会采用更加复杂多样的策略,包括增加另类投资、跨境投资以及使用衍生品等,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些措施旨在应对当前市场环境下中高息资产欠配的问题,确保理财产品能够持续提供有竞争力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