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观澜」藏在论文致谢里的真诚,当被悉心呵护 新资讯

发布时间:   来源:光明网  


(资料图)

“这二十八年,我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和母亲的期望,从蹚着泥泞,小心翼翼但无忧无虑地奔跑在上学路上,到现在满怀对未来的希望,漫步于象牙塔内,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却又如大梦一场。”6月13日,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朱占武的毕业论文用900字致谢母爱,冲上热搜,引发网友讨论。

事实上,朱占武的论文致谢走红注并非孤例。近年来,论文致谢正在突破“逐一点名道谢”的传统写作模式,成为毕业生的一块“情感自留地”,也频频有精彩的文段“出圈”“刷屏”。在这里,既有黄国平、陈时鑫等寒门学子记录自己与苦难抗争的经历,也有人幽默调侃“感谢我的头发,依然顽强地在我头上”。它们的表达风格、关注内容各不相同,却都藏着毕业学子们最真挚的情感。

来路清晰,去路才能明确。如果说,论文正文部分的学术研究是在向外找寻世界真理,那么致谢的撰写就是内向探索的历程。毕业生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望求学路径,那些热爱与追求的浮现,将会锚定他们在社会上的坐标,让他们更加笃定地走上未来的旅途。而至于寸草春晖、感遇知己,这些或许在平日生活里习以为常的感动,通过论文致谢得以具象在纸上,还将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继续成为他们坚实的支持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乐于看到,这些论文致谢正在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在网络上引起大范围的共情。一方面,一些与论文作者经历相似的旁观者能够从中受到感动,获得继续前行勇气;另一方面,致谢中人文情怀的传递,实际上是在强调,研究者除了专业知识,还应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这也是对教育意义之问的一个回答。而藏在致谢中的那些真诚情感,它们令人动容,也值得被好好珍惜。(张尔冬)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