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单箱薄片重量的允差精准控制在±5kg以内,我们收集了一年的数据,换了很多新‘算法’,其实有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仅仅是为了改进一个小小的生产问题。”红河卷烟厂制丝部电气维修师陈伟说到。
他是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云南中烟技术能手、红云红河集团技术能手、陈伟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但论及成就和贡献时,陈伟总是笑着说:“没什么,不说个人,说说大家,都是团队的功劳。”
(资料图片)
可能因为常常与机器和数据打交道,陈伟总能让人觉得冷静从容,无论是鼻梁上架着的“金丝框”眼镜,还是静静听你讲话时微蹙的眉头,亦或是问答问题时停顿几秒思考后慢慢的语调……
“努力且有天赋”这是陈伟给大家最深的印象,“解决不了的难题找陈伟。”“新的设备问题找陈伟。”,各种“疑难杂症”的“克星”几乎成了陈伟在大家心目中的另一个名字。
陈伟在维修工控机。许佳 摄
创造性的研究,不辜负热爱
制丝“生丝水份”预测系统构建; 通过大数据分析建模,提升制丝薄片装箱重量准确性;对“顺序加水”系统进行研发,通过按重量、时间精准加水提高回潮后烟叶含水的均匀性……
当别人问起他是怎么有这么多“奇思妙想”时,他把这归结于“兴趣”。陈伟坦言自己是一个电子产品的“粉丝”。但他对电子产品的兴趣并不在于它们的外观设计,而是它们的“内在”。“因为对电子产品感兴趣,顺带就研究一下产品的程序。”
“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各种“公众号”总会把最新的编程思路、最前沿的“算法”及时推送给陈伟 “因为感兴趣搜索几次后,‘大数据’就一直推送,以至于现在打开手机都是编程”或许,就是这样的兴趣爱好,给了他许多编程上的创作灵感。
“我很享受设计编程的过程。”在外行人看起来枯燥甚至有些艰涩的电气编程,在他看来却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许多人说陈伟在电气方面很有天赋,也有许多人说是他沉得下心来钻研的性子使然,其实他早已将自己的事业以及对电气技术的钻研、学习作为了一种愿意全心投入的热爱。
不断积累,寻找更快的“路”
“他判断设备故障很准确,处理很迅速方法也很得当。他处理完故障的设备就能恢复使用,不会担心存在故障处理不完全或不彻底的问题。”这是操作人员在提起陈伟时对他的评价。
在电气故障排除的竞赛现场,陈伟站在一排长长的电柜前,一手抬着电路图,另一只手在彩色的电线上快速搜寻着。时间在秒表上快速跳动,而设置的故障也在他的从容与冷静中,一个个的被排除出来…… “四十分钟的故障排除时间,他只用了十多分钟就都全部准确的排除了,是最快的一个。”裁判说道。
排除设备故障的精准迅速,面对设备突发故障的冷静从容,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早年曾参与过香糖料供配料中心、300公斤试验线、新增储丝房等几次大的设备改造,让陈伟的电气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历练。
“自己经历过许多次设备改造,让我有了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来独立处理问题。更让我学会了遇到设备故障要冷静思考,结合各种可能性,想到的越多,排除越快。处理的故障越多,直觉就越准确。”陈伟说
“作为师父,他总能给我全新的思路”
“如果不能改变硬件问题,或许我们构建一个与之匹配的预测系统呢?”当回忆起解决“提高生丝水分合格率”这个难题时,陈伟的徒弟周进宝说到,“当时,整个攻关都陷入了瓶颈,他给了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决思路。”
“他就像一个宝藏一样,总能给我全新的想法。”每每提起陈伟,周进宝总会这样说。在与陈伟一同工作的岁月里,在各个电柜前认真研究图纸、控制程序的潜心专注;在办公室和其他电气维修人员热烈讨论问题的认真;在为他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时的耐心细致……这一个个片段,都默默的印在了周进宝的心里,遇到困难换个新的思路也慢慢成为了他的工作态度。
以他为负责人的陈伟劳模创新工作室以“疑难公关、创新研发、传艺授技、推动引领”为目标。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陈伟的统筹和带动下,共开展了40余次技术研究,组织学习培训73次,名师带徒9人,完成12项难题攻关,获得专利技术7项,发表科技论文6篇,其技术研究和成果多次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获得奖项。如今,陈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然成为工厂、制丝车间传授技能、创新管理经验、拓展工作方法的攻关创新主阵地、成果转化试验田、技术传播的大学校。(李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