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一个类似现象。
无数的人涌入同个行业,从金融到互联网,从制造业到保险经济,从旅游到电影制片。
这种挤压带来了资方也就是你的上头老板,占据了绝对的议价优势,996在业内越来越成为标配。劳工群体当然很不爽却又不得不忍受,毕竟房贷车贷有老有小,工作能保住就够了。
而另一方面,广大企业主们却又直呼赚钱太难。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中国人太多,还是老板心太黑?
最近媒体经常提到一个名词“内卷化”效应。即社会某一发展阶段达到某种形式之后,便停滞不前,把自我锁死在低水平状态上,周而复始地循环。
过去的中国基本上都是小农经济,实际上已经运行了2000多年的内卷化。
在八十年代后中国开始突破两千年的内卷,成功从农业社会突破内卷的还包括七八十年代的四小龙和九十年代的四小虎。
答案也很简单,四个字,出口导向。
中国的经济腾飞,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的腾飞,都离不开出口导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打开国门后,大量国外的订单从天而降,工厂不光多招了很多人,还新建了很多工厂。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这,就是开放的意义。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出口彻底放飞。以出口拉动总需求的增长。而总需求除了净出口还有其他三项,包括居民消费,政府开支和企业投资。
在2005年,国家开始把房地产纳入了支柱产业之一。于是政府开支和企业投资这两项又获得了跨越式增长。上下游的大量产业兴起,如上游的钢铁水泥电力,下游的租赁家居装修,周边辐射无数的行业。同时海量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量的城市居民申请了房贷,每月按时还贷。大量的农村居民进城买房。
政府在土地财政也就是卖地收入充盈的情况下,再次杠杆拉满投入基建。于是出现了又一波的上下游刺激。与此同时,中国的总债务率也不断攀升。
这就跟你炒股一样,拉满杠杆自然收益翻倍,净值自然快速增长。一时间,中国成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如同萤火之光,不敢与日月争辉。
不过大约到了2015年,世界的需求出现了饱和,出口的增长接近停滞。虽然政府早就提出的产业升级在本质上是想进一步刺激出口。但是一来产业升级并没那么容易,技术从0到1往往是最难最慢的。二来中国对很多国家的贸易顺差已经够大,此时的川普已经喊出45%关税的竞选口号。
而房地产和基建早已日趋饱和。全国的总债务也再也不能增长了。拉满杠杆的畸形刺激注定无法长久。
于是乎,各行各业不再需要那么多人。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仍在进入城市,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仍在进入市场,资本家不断地把工厂改为机器人流水线。于是内卷化又开始成为媒体中经常出现的字眼。
怎么办?
其实此刻防止内卷的方法不是没有。刚才我们讲的四大需求,除了出口、政府开支和企业投资,尚且还有一项,这就是居民消费。也就是说,如果居民消费能够扛起大梁,填补其他三项的停滞,那么未来的内卷化是可以避免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增长从2015年开始出现下滑,投资增速更是降到了零区间。
指望居民消费解决内卷问题显然没有实现。环顾世界,中国居民消费占经济的比重更实在是太低,低到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扛起大梁。到此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内卷化的真正原因,居民消费占比过低。
但消费占比如此之低又是为什么呢?目前大部分的适龄劳动人群都或多或少地背负房贷,他们也是消费主力人群。这些人月工资的一大半都需缴纳房贷车贷,剩余的消费能力会大大缩水。
这是第一个原因。另外,全球的资本家都是一个德性,资本永远逐利,他们想的是如何从工人身上赚取最后一分钱。早年的西方资本主义改良前,工人阶级是非常悲惨的,后来资本主义经过被迫改良,工人的福利大幅提高。
目前中国8亿多的劳动者在于资方的话语权较量中相对比较弱势。这不光是这些年在信息和金融领域的996,制造业服务业的普遍低薪。连医生教师教授的工资都被人为压低。于是这就导致了这张著名的图钉结构。
而其他国家多为橄榄型结构,中间收入群体庞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的居民消费不光支撑着本国经济,甚至还支撑着中国的出口。
假设中国只有1个富人,另外还有9个穷人。这一个富人的本身需求有限,无法代替九个穷人被抑制的购买力。富人的消费的大部分还是进口。但是如果经过工资和税收的再分配,有6个穷人变成了中产,这六个人激发出的需求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