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

银行理财稳健前行结构优化

来源:经济日报 2025-05-09 09:27:06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简称“报告”)。2025年一季度,银行理财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超29万亿元,累计创造收益2060亿元,投资者数量达1.26亿个。当前,银行业理财市场呈现哪些新变化,理财投资收益水平是否符合投资者预期,投资者队伍有哪些特点?

规模总体平稳

在资管新规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理财公司存续规模在行业中已接近九成。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215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4.06万只,同比增长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长9.41%。其中,理财公司存续产品2.56万只,存续规模25.74万亿元,同比增长15.06%。

银行理财采取专业化经营方式是未来发展方向。“作为独立专业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具备更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更灵活的运营机制和更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能更好顺应监管和市场需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

从运作模式来看,开放式理财产品占比较高。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3.6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81.06%;封闭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5.5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18.94%。

从产品结构来看,银行理财仍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8.33万亿元;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72万亿元;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8万亿元和0.01万亿元。

以固定收益为主的产品结构反映出我国银行理财市场风险偏好依然较低,投资者以追求稳健收益为主。对于这种产品结构的成因,曾刚认为,一方面,银行理财长期以保本、低波动为主要卖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接受度有限;另一方面,资产管理行业整体风控要求严格,导致机构更倾向于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此外,国内资本市场波动较大,也加剧了投资者对权益类产品的避险情绪。

“从长远看,需要优化理财产品结构,以更好地提高理财市场配置效率,促进居民财富的长期增值,有效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曾刚表示,优化理财产品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风险认知和权益投资意愿;二是完善市场环境,提升权益资产的流动性和回报预期;三是推动理财产品创新,鼓励理财公司开发多元化的权益类、混合类理财产品;四是完善风险分级产品供给,让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都能有与其匹配的产品选择。

“预计2025年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将继续扩大,有望突破30万亿元。”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2025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保持基本平稳,发展态势稳中向好。近年来,随着存款利率走低以及居民预期改善,理财产品相较于定期存款的超额收益优势进一步凸显,其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投资队伍壮大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理财产品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报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伴随着理财投资者队伍的持续壮大,理财投资收益总体稳健。2025年一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0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20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740亿元。

“理财产品能够为投资者提供高于存款的回报,同时风险相对可控,成为百姓资产配置的优选。”曾刚认为,随着金融知识普及和信息透明度提升,投资者理财意识增强,愿意主动参与多样化的理财投资。投资者队伍的持续壮大对理财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曾刚表示,投资者基数的扩大推动了理财市场规模增长,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了理财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提升金融体系整体的稳健性。

面对日益庞大的理财投资者队伍,银行和理财公司需要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对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要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和财富目标,提供个性化、分层次的理财产品和资产配置建议,丰富固定收益类、权益类、混合型等多元化产品供给,满足不同投资需求。

科技赋能也是服务投资者的重要举措。曾刚表示,银行和理财公司应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理财产品设计、投资组合管理及风险控制,提升服务智能化和流程便捷性。

此外,投资者教育受到业界关注。“应完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定期向投资者报告投向、收益、风险等信息,增强投资者的信任,并通过定期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增强投资者风险辨识和理性投资能力。”曾刚提到,要推广绿色、ESG等责任投资理念,推出对社会和环境有益的产品,助力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和社会价值共赢。

“面对市场波动和投资者多样化需求,银行和理财公司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这一‘不可能三角’中做好动态平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巨大挑战。”董希淼表示,下一阶段,银行和理财公司应加快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升对宏观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研判能力,持续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代销业务扩展

2025年一季度,理财公司持续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理财公司本身销售渠道不占优势,更多依靠代销渠道销售产品。代销公司的增加,说明银行理财公司在积极扩大销售渠道。”娄飞鹏表示。

报告显示,1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仅由母行代销,30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除母行代销外,还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持续增长,2025年3月全市场有575家机构代销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加80家。

理财公司高度重视代销业务,有望带来新的市场增长点。曾刚表示,代销业务能迅速覆盖更大范围的投资者群体,通过银行、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多元渠道,让理财产品触达更多潜在客户,突破自有渠道的局限,扩大市场份额。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监督管理,促进代理销售业务健康有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和产品准入的管理责任,明确合作机构准入审查和产品尽职调查要求;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行为,对销售渠道、销售人员管理、产品展示、适当性管理、风险提示等作出具体规定;强化商业银行在代销产品存续期应尽的义务。

新规的出台,将对理财代销业务产生深远影响。曾刚表示,办法强化了代销业务的规范性和合规要求,明确了银行、理财公司及第三方机构在代销行为中的责任与义务,有助于杜绝乱象、治理“飞单”等市场风险,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水平。此外,管理办法提升了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要求,推动代销业务服务更加透明与专业,促进理财产品回归本源,防止误导销售。

董希淼表示,无论是全国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下一步应以办法出台为契机,将代销业务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尤其是中小银行受制于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应抓住理财产品销售暂未对第三方开放的时间窗口,建设和完善代销系统,培养专业的理财顾问,大力发展理财产品及其他金融产品代销业务,将自身打造成“金融产品超市”,努力抢占财富管理大市场的先机。(记者 赵东宇)

相关阅读

关键词: 银行理财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大家还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