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一直备受关注。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更多的金融支持已在路上。银保监会近日印发《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划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量增价减”的全年目标,同时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增强小微企业贷款获得感
《通知》明确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全年工作目标。总量方面,银行业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两增”。结构方面,力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努力提升小微企业贷款户中首贷户的比重,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实现全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数量高于上年。成本方面,在确保信贷投放增量扩面的前提下,力争全年银行业总体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2021年有所下降。
值得留意的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四年实现高增长。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2年2月末,贷款余额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16%,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1.15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达到3450.58万户。2022年前两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57%,自2018年一季度以来保持稳步下降态势,已累计下降2.24个百分点。
普惠型贷款“量增价减”,有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该如何增强小微企业贷款的获得感?对此,《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加强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挖掘运用,着重提高信用贷款发放效率。针对小微企业轻资产特点,积极推广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动产和权利质押融资业务,降低对不动产等传统抵押物的过度依赖。
优化小微企业贷款期限管理
面对小微企业纾困复苏的迫切需要,《通知》同时细化了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
其中包括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积极支持传统产业小微企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对接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息对接机制。完善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服务,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服务小微科创企业的新模式。
同时,《通知》提出,通过随借随还、续贷等方式优化小微企业贷款的期限管理。对临时经营困难但确有还款意愿和吸纳就业能力的小微企业,统筹考虑贷款展期、重组等手段,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还本付息方式。
为缓解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冲击,2020年6月至2021年末,人民银行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对暂时遇到困难小微企业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2022年起,该政策接续转换为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金融机构与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
截至2021年末,人民银行通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累计提供激励资金217亿元,直接带动地方法人银行对2.17万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延期,撬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16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减轻了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便利度
在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过程中,如何做好3亿新市民金融服务,也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通知》提出,扩大对新市民、个体工商户等微观主体的金融覆盖。这也是继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后,再次聚焦新市民金融需求。
《通知》明确,银行保险机构要聚焦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新城镇、融入当地的新市民群体,针对其创业就业、购房安居、教育培训、医疗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保险保障力度,优化账户开立、工资发放、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缴纳及使用等环节流程,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记者注意到,近日,已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布局新市民金融服务领域。通过加强对新市民创业的信贷支持,以及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出台具体举措,包括推出专属贷款产品、简化办理流程,降低融资成本等。
此外,新冠疫情对于小微企业的影响仍在持续。《通知》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提高对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支持遇疫受灾地区和行业的小微企业生产自救、纾困发展。要建立灵活调配投放金融资源、协调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在信贷融资、保险理赔、在线服务、技术保障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3月以来,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面临资金紧张压力。对此,多家银行围绕信贷融资、普惠金融、线上金融等,已出台一系列减费让利等抗疫新举措,保障中小微企业平稳运行。(记者 吉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