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改侵权责任是什么?行改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来源:法制法律网 2023-05-30 08:26:31

一、行改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一) 主体要件。

实施行政侵犯行为的人,必须是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具体包括:

(1)、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行政执法人员;

(2)、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行政职务的管理机构及其人员;

(3)、自愿协助行政事务的人员。

(二)行为要件。

行政侵权行为是行政赔偿责任最根本的前提要件。行政侵权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必须是执行行政职务的行为。既包括行政主体本身直接做出的职务行为,也包括行政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组织所做出的履行职务的行为。

(2)、必须是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违法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三)损害事实。

损害的发生是行政赔偿责任产生的基础条件。损害包括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害。

(1)、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确实存在的损害。对于某种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未发生的不确定状态的损害,不能请求行政赔偿。

(2)、损害必须是直接损害,不包括间接损害。

(四)因果关系。

只有当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与行政相对人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政机关才承担赔偿责任。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行政机关不承担赔偿责任: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行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2)、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对于行政责任的构成首先需要确定的便是做出相应的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是不是构成行政赔偿的主体,其次便是需要对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的性质进行认定,看看违法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赔偿的范围之内,当然对于这个违法行为的认定,最重要的便是看这个违法行为是不是由于职务上的问题所导致的。

二、行政诉讼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吗

行政诉讼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行政侵权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

1、非财产性的救济措施为主,财产补偿为辅。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了非财产性的救济措施,但其救济范围太小,而且没有规定财产性的救济措施,对此,可借鉴民法中对于权利主体精神损害的救济范围、救济予以救济。现实中,几乎所有的行政侵权行为都可能会造成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但并非所有的行政赔偿都应包含精神损害赔偿金。财产救济方式的适用前提,必须是在采用非财产性救济方式不足以弥补权利主体损失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果非财产性的救济方法足以弥补权利人的损失,则不宜采用财产补偿的方式。精神损害赔偿金的适用不能滥用,否则,会对风气造成不良。而且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的立法精神来看,精神损害赔偿金不是独立适用的责任形式,而是附加并用的方式。

2、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适当原则。

鉴于我国属于家,在赔偿数额上绝对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盲目攀比,过高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应得到支持。当前在我国动辙数十万元甚至更高的诉讼请求应被视为过高。同时,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在采用精神损害赔偿金时,应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适当的赔偿数额。由于对精神损害予以救济以非财产救济措施为主,是否给予精神损害赔偿金并非宣示争议双方胜败的必要或者唯一的手段,故对于精神损害赔偿也不宜采用象征性的过低赔偿金额,如赔偿一元。

3、法官自由裁量原则。

精神损害必须客观存在,才能提出赔偿,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损害赔偿是客观的。但由于精神损害与物质赔偿没有准确的内在比例关系,受害人的精神损失难于用金钱作出准确的交换,同时,精神赔偿必须以受害人主观痛苦等各种具体情况为依据,故精神损害的认定存在主观性。如夫妻一方因侵权行为而死亡,对于夫妻关系较好的当事人一方,必有精神痛苦,假如夫妻关系已无法维持而在闹离婚,或曾谋害对方未果,就很可能不会因对方死亡而感到痛苦。为更准确地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应赋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根据法律的一般规定结合法官的实践经验,确定是否赔偿或者赔偿适当的金额。

我国实行有限赔偿原则

对行政相对人所受到的损害,只针对部分权益,赔偿部分损失,具体为

1、对人身权、财产权给予赔偿,对其他权利的侵犯不予赔偿。只赔偿物质损害,不赔偿精神损害,物质损害具有特定性、确定性和可计算性,属于赔偿范围。

2、精神损害如因名誉权、荣誉权的侵害,以及因人身受侵害导致精神痛苦等,因其不具有可计算性和确定性,我国现阶段对其是不给予金钱赔偿的,主要是考虑到国家的财力。

三、行政侵权责任的法律定义

行政侵权赔偿责任是"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最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该行政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负责赔偿。"

首页| PC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