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效应的认知作用包含哪些内容? 锚定效应的神经心理机制具体如何的呢? 世界播资讯

发布时间:   来源:创业新闻网  作者:

锚定效应的认知作用包含哪些内容?

几年来,科学家认为锚定的产生根源主要是参照物在第一阶段——获取信息时发挥的作用,参照物使得与之相的信息受到更多的重视,甚至人们把参照物本身作为参考因素,这样就会影响最终答案的产生。这一理论也得到其他实验的印证,即理解某一事物首先是接受已给出的某个结论随后剔除掉其中错误的信息。

那些被选择用来比较“锚”与目标的信息在后面对结果的预测中会显得更为重要。这种理论说明只有当信息与目标相关时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表示宽度的“锚”在同样预测宽度时的影响大,而预测高度时就没有那么大了。在另一个实验中,给出极端参照,在做比较判断时被试者的反应要比要求给出确定值的反应要快。这个结果表明,比较判断不需要获取相关信息,因而其反应所需的时间较短。’

所提的问题会像记忆搜索器一样去寻找先前提到的“锚”,因而“锚”就会成为答案的参考因素之一,“锚”与问题的相同点越多,影响力就越大。

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证明,锚定效应对比较判断也有效,从而说明根据“锚”或在“锚”的暗示下取得的信息也会是一种误导偏差,因为与“锚”相似的会受到更多注意。这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很多被试者认为目标答案比低的“锚”更低(或高的“锚”更高)。有人把这种引起偏差的信息获取认为是导致锚定现象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锚”的出现会增加“锚”与目标间相同点的有效,减少不同点的影响。

这种“锚”对人们判断的影响有时甚至是潜在的,让被试者列出他们在给出答案时想到的内容,可以看到,在问德国年均气温是高于还是低于5摄氏度(或20摄氏度),给5摄氏度的人很快想到“寒冷”、“雪”’之类的词汇,而20度的则马上想到“温暖”、“阳光”之类的词语。

还有,如果把一组人回答问题的理由列出来给另一组做参考,在给出同样“锚”的条件下,前一组的锚定效应比后一组明显,因为人们总是认为别人总结的理由是有偏差的,自己的总是正确的,所以后一组在看到那些理由时会更多地考虑与之相反的因素从而衡了前面的偏差。

信息的选择既可以减少锚定的偏差同样也可以增加这种偏离。目标有越多的特可供选择,相对的“锚”就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与之相似的信息。

总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参照物会对人的记忆产生某种作用,引导人们在考虑答案时选择那些相似的信息。只有当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参照物与目标间的不同或信息与目标无关时,锚定现象才会有所减弱。因为参照物的暗示是自主产生的,所以奖励对锚定的作用不大。今后还需要深入研究信息选择对锚定效应的影响。

锚定效应的神经心理机制具体如何的呢?

Jasper和Christman率先对利手强度与锚定效应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以探讨锚定效应的神经心理机制。结果发现,在无信息意义的双向锚值条件下,强利手(strong-hander)被试比混合利手(mixed-hander)被试显示出更大的锚定偏差,但在有信息资源支持的锚值条件下,两者之间没有差异;在锚定启发式的经典乘法任务中,锚值的高低与利手强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混合利手被试在高锚值下给出了更高的估计,在低锚值下给出了更低的估计。该研究进一步借用了有关利手强度与左右脑功能以及元认知的脑机制等研究成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认为,由于混合利手的人大脑胼胝体比强利手的人更大,因而左右半球的互动更强,当左脑负责保持现状信念的时候,右脑扮演了唱反调的角色,搜寻、鉴别与现状信念不同的信息,并在必要时强制进行左半球的表征升级,最终促使现有信念的改变;而刺激信息的可信度对于大脑与新信息之间互动的调节作用主要与元认知能力有关,前额叶皮层是元认知能力的神经基础,由于混合利手的人胼胝体较大,特别是在前扣带回区域更为突出,因此混合利手的人大脑左右半球在前额区的互动更强,具有更强的“反观思考”(counterfactualizing)的能力,而“反观思考”即为元认知活动。Jasper和Christman的实验研究结果与他们关于利手强度与框架效应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是相反的,他们借用有关研究分析了利手强度不同的人锚定效应差异产生的脑机制,但是还没有来自大脑生理指标的直接证据。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