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岁为什么之年?古代人的年龄称谓
一百岁为什么之年?
100岁被称为“期颐之年”,在这里,“期颐”的意思是:百岁老人。
该说法源于戴圣所写的《礼记·曲礼篇》,原句如下:“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90岁也叫耄耋。读音:mào dié 意思:八九十岁。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百岁老人是指年龄超过100岁的人,是对超过一百岁的老人的一种尊称,其中表现出百岁老人的长寿,其次表现出百岁老人的健康。
古代人的年龄称谓
古代人的年龄称谓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婴儿到老年各个年龄段。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称谓:
婴儿阶段: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周晬(指婴儿周岁),孩提(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儿童阶段: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总角(8岁,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始龀(通常指7岁或8岁,儿童换牙),童龀(儿童少年时期)。
少年阶段:豆蔻(女子13~14岁),舞勺(男子13岁,学习文舞),及笄(女子15岁,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簪贯之)。
青年阶段:束发(男子15岁,成童之年),弱冠(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中年阶段:而立(30岁,学有成就),不惑(40岁,遇事能明辨不疑)。
老年阶段: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六十干支纪年),耄耋(年纪很大的人,通常指80~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