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已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一根吸管、大到一辆汽车,塑料的身影无处不在。人们在享受塑料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塑料污染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加强版”塑料制品治理方案年底前实施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举行了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会。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7个省份制定了省级的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还有4个省份的方案预计也将在本月底出台,我国将在年底前实施更为严格的塑料制品全链条治理。
今年初,我国已经公布了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分阶段目标和措施,将分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底三个时间节点来推进塑料污染的治理工作。其中,2020年底前,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刀叉勺将在部分区域禁止使用。此外,还将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的不可降解农用地膜,禁止生产有意添加塑料微珠的淋洗类化妆品和牙膏牙粉,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一次性塑料棉签。
以上措施并非一刀切执行,将从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开始,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为例,到2020年底,主要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禁止使用,后续再逐渐向地级城市推广,这主要是考虑到行业承受能力和公众的接受程度,尽量减少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张丽君:一个是整个原料的(供应)情况,另外就是加工的工艺,第三个就是可降解的这些塑料制品,它的价格和原来不可降解的那个价格(相比)还是比较高的,老百姓也能够逐渐的接受。
专家认为,跟以往我国推行的“限塑令”不同,此次塑料污染治理的政策应该被称为“治塑令”,是从塑料制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回收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链条治理。
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 朱兵:那么具体的来说,就是要做好三个“一批”,禁限一批难回收易(向环境中)泄漏的一次性塑料污染制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替代一批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循环一批新型包装和物流载具。同时,特别重要的,也是要建立健全高效的回收体系,规范废塑料的材料化利用,大幅度地提高塑料垃圾的能源化利用的比例。那么总体上看,“治塑令”是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推进塑料制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应该说更具系统性、协同性和有序性。
我国塑料回收比例高 低值塑料污染仍较重
塑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人类进行大规模的塑料生产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现在全球塑料的使用量是半个世纪前的20倍,预计未来20年内塑料的生产量和使用量还会再翻一番。从1990年代开始,就有多个国家出台了包括限塑、禁塑、征税等法律法规。2014年以来,每两年一次的联合国环境大会都在号召和倡议全球应对塑料污染问题。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国际多边场合,也专门有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的相关议题。
从总量上看,我国是塑料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而在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方面,我国的行动也比较早,目前的回收利用总量和比例都毫不弱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
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 朱兵:我们给一个2019年的数据,那么中国的废旧塑料中,有大约1/3被材料化回收,造粒是其中一种;较高的比例被能源化利用,比如说是焚烧,部分进入垃圾填埋。那么对比一下,比如说美国的废塑料的材料化比例长期是在10%以下,2018年欧盟的材料化回收比例约是32.5%,2018年日本的材料化回收比例约为28%。
但专家也指出,我国目前废旧塑料回收主要集中在利用价值较高的塑料制品,而一些再利用价值较低、回收难度大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回收情况则不理想。因此,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政策制定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减一控”:减少生产、流通和使用难回收、易向环境中泄漏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减少塑料垃圾填埋量,控制塑料垃圾向环境的泄漏量。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张丽君:就是0.025毫米以下的这个超薄的塑料袋,和发泡的这个餐盒,因为它造成的那个污染,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最严重的白色污染。随风飘,河塘两边,难以回收,而且它的泄漏很大。
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 朱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卖、快递等新兴业态迅速发展,塑料制品特别是一次性的塑料制品消费量持续上升,那么替代产品推广应用还存在不足,新型的治理模式培育不够,企业和公众参与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家系统性的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其实就是为了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加强治理 从源头管控生产和流通
部分专家也表示,在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中,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但在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超薄塑料袋违规生产使用的问题,这就需要创新管理方式,从源头治理塑料的生产和流通。
目前,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监管执法的法规体系比较完善。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了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属地管理责任,对违法违规行为设定了具体罚则。同日实施的《农用薄膜管理办法》,也规定了农用薄膜的生产标准、销售管理规定和具体监管要求。今年7月国家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也对有关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做了明确要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处长 张德元:再好的政策也是需要很好执行。比如说在2007年的时候,国家对这个超薄塑料购物袋、一些超薄农膜其实就已经有很明确的限制性的一些规定。但是我们现在来看,有一些企业仍然在违规的生产,在一些集贸市场和流动摊贩当中、在一些电商平台,超薄塑料袋使用还非常普遍。
专家介绍,塑料制品渗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执法监管的难度确实很大,除了加大执法力度和频次,还应该创新管理方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处长 张德元:一个就是在生产环节,你比如说塑料袋和超薄农膜,我们可不可以打上生产厂家的标识和厂址,这样做好一定源头的追溯。另一个就是像这些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或管理者,它要采取集中的购销制度,然后来规范塑料袋的采购,来解决我们单一的这些商户可能没法监管的一个问题。
我国可降解塑料制品标识发布
为了配合塑料污染治理政策的推行,近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并发布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该指南推出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专属标识,不久就会出现在一些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上。
在可降解塑料中,技术和工艺较为成熟的主要是全生物降解塑料,这类塑料在特定情景和自然环境中可以完全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由于禁限管理要求大部分从明年起开始执行,目前,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量仍然有限,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成本相对较高。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 翁云宣:这是用全生物降解原料制作的,然后这个袋子呢,像同样的规格尺寸,比普通塑料贵,就是成本高两倍左右。那么随着我们政策的实施以后,用的量开始大了,那么原料的规模它也会放大,总的成本就会下来。
在北京某社区的超市中记者看到,经营方在今年五六月份就已经已经开始采购可降解购物袋。
北京某超市店长 文欣欣:九月份已经配送到各店,预计九月到十月就可以正式上市了,可能的售价会在六毛到七毛之间。
记者观察到,在收银台结账的顾客中,约有一半都在使用自备的购物袋或拉杆车,但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而年轻人则偏向于购买超市提供的塑料购物袋。对于即将推行的新规,部分消费者表示会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北京市民1:能接受,你把平时用的袋保存好,不用塑料袋不就可以了。
北京市民2:我觉得习惯就好了,我觉得用自己的袋子挺好的。
北京市民3:看这个价格,如果它价格浮动不大,哪怕是涨到五毛左右也是还能接受的。
专家介绍,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商家可以探索多采用替代方式,而消费者也需要逐步养成减量和重复利用的生活习惯。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张丽君: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用,少用就是减量了,能用的这些塑料袋,我们让它重复使用,使到不能用的时候。第二个就是说用那些替代的东西,无纺布的可以替代,牛皮纸的可以替代,就是家里面有一个小的那个尼龙袋,一小团儿,拿起来方便,回家洗洗还可以再用。我觉得这都是一个文明的消费习惯,是一个节俭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