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第四届CPPL中国民办教育校长职业化高峰论坛在成都西博城盛大召开。本次峰会由朗培教育集团主办,以“新局·共生”为主题,汇聚国内外近百位教培专家、政界权威、资本大咖共同探讨行业未来发展可能性,畅谈民办教育校长职业化发展新风向。
在峰会现场上,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发表了主题为《后喻时代,家校共育的挑战》的演讲。重点探讨了在后喻时代,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更多可能性。
中西方教育的混合
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需求的多样化和人生目标的改变让个体社会呈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时,代际关系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家庭关系、亲子教育、家庭教育的定义和格局也更多样化。
国内典型五类家长:
受西方育儿思想的“佛系”家长,强调孩子的快乐和天性;
以权威教育为主的直升机父母,强调孩子的习惯/成绩;
放权给祖父母的潇洒父母:不要来找我(父母互相推卸责任)
奔波型父母,在权威和放任之间摇摆,从严格到不得不放手,从自由放任到鸡血;原则不清晰的家长。(担心学业,但是又不希望孩子知道自己在乎他的学业)
无力型父母:缺乏支持体系,自顾不暇(父母无能为力)
后喻时代和文化反哺对教育的提出挑战
社会学家周晓虹提出,中国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出现文化反哺:长辈不如晚辈的现象从个体到主流,从某一专业领域到涉及价值观、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和器物文明等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
前喻文化: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
并喻文化: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
后喻文化: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成长目标的改变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孩子的成长目标不再简单的“活下去”或者“活得好”,而是“活得有意义、有意思”。孩子们更多的去探索和寻找“自我”以及归属感: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贡献?这些问题成为了当代孩子的追寻。
纠错教育的问题
很多人想到教育就是“纠错”,但其实很多错可能只是过程,盲目的说“不”是没有用的。反复纠结“纠错”的实质就是不信任,并且最后会破坏孩子的归属感,让孩子习得性无助。这样的不当的教育造成了问题,增加了焦虑,加剧了事业和家庭的对立。
父母为什么焦虑
对孩子和成长本身的不了解
对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恐惧
追求效率的习惯和教育节奏的不匹配
处在现代和传统的夹缝中,没有合适的方法
父母陪伴孩子学习的重点
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异
父母给予情绪平和和能量,父母要注重自身的解释风格
父母给予个性化的指导:认真观察孩子的需求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乐趣的途径
给与学习资源的提供和学习方法的提升,比如笔记能力等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性和差异
共性:完成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差异:学校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集体化教育、选拔机制
家庭教育: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个性化教育、爱育机制
两者在今天还是十分混杂,权责利并不明确
父母在学业上的努力方向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最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业情况,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优秀的成绩。那么,在家庭教育的视角下,父母在学业上该如何努力呢?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动力,这个动力的形成有三要素“兴趣、成就感、自己的目标”。首先要观察孩子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式,引导孩子参与学习过程,并鼓励孩子,让其感受到有成就感。除此之外,父母也要给自己和孩子都设定小目标,这样自己和孩子才能站在一个战线上,形成一股同向的力量。
学校的改变和教育的改变
从学会到会学,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幼儿园:用游戏来发展能力
一年级:喜欢或不反感学习和学校
二年级:理解学习任务和完成的节奏
三年级: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
四年级:开始寻找方法处理自己的弱势,发挥优势
五年级-六年级:找到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的因果关联
初中:自觉学习,提高效率,调节情绪
重视家校合作,迎接教育挑战
家校互动存在的问题
老师与家长的角色混乱
互相不信任
权责利不对等
对集体生活的误解
家校互动可能的方案
统一教育大方向,差异化家庭和和学校的教育
明确家庭和学校分工体系和各自的权责利
细分学生和家庭类型,建立对弱势学生的支持体系
家校互动的具体操作
家访区分家长类型,家长会的两种话语体系
建立家校合作的研究小组,整理原生家庭相对弱势的学生名单,建立不同力度的支持体系:(两头重点关注)
常见问题的解决体系,危机的问题的外包
家委会与家长学校的运用
改变纠错教育
敲黑板:你无法改变家长
家校协同的核心
权责利三方(学校、制度、家庭)明确
预防为主,长远目标和现实目标结合
合作育儿的支持体系构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