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校托管弱校!城乡学校手拉手一起走

发布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义务教育“乡村弱”问题怎么破解?在浙江,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通过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等几种模式,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激发乡村学校内生活力。

这不是单向的“输血”,农村学校的特色优势也能反哺城镇学校,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双向融合、共享共用。

下课铃响,浙江省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热闹起来。修葺一新的操场上,活跃着孩子们运动的身影;教室走廊上,学生们三五成群愉快地交谈。

“这样的画面,在两年前很难想象。”这所瑞安西部山区乡村学校的党支部书记陈旭剑感叹道。几年前,芳庄乡每学年户籍适龄儿童有200多人,可芳庄乡学校的生源却一再流失,2018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只有3人。办学效率低、教育成本高,学校难有办学活力。

义务教育“乡村弱”问题怎么破解?经过调研论证,芳庄乡决定把山区乡村学校办学交给优质学校托管。从2019学年开始,芳庄乡学校成为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不到一个学期,办学质量提升显著,当年秋季招生就回升到90人。到了第二年,该校区招生人数已变成263人。

城乡学校“手拉手”结成义务教育共同体后,这样喜人的变化,正在浙江各地乡村中小学里发生。去年年底,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域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建设的省份。

强校托管弱校,办学同步化

在群山围绕的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大头村,鹿鸣小学七里校区是一所“小而美”的乡村学校。校园里立起的LED大屏上,正滚动播放“在校一日生活圈”的画面;依托“数字化校园”建起的全科教室里,七里校区的学生可以和本部同学“云共享”同步课堂;劳动实践基地“淘源”菜地里,蔬菜旁有二维码,学生还能体验网上直播卖菜。

作为柯城区探索“一校两区”模式的发源地,被鹿鸣小学托管14年来,七里校区的变化巨大。2006年城区“强校”鹿鸣小学和偏远山区的七里小学挂钩合并,开启了试点改革。

柯城区教育局副局长刘秀芬说,“一校两区”或“一校多区”模式,是由一所城镇学校与一两所乡镇学校重组,城区“强校”来托管农村“弱校”,开展同步化办学,校区间不仅能无障碍调配人、财、物资源,而且实行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如今,该区已有9个这样的融合型“教共体”。

“教共体”内的城乡学校,不是简单的送教支教或结对帮扶,通过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等几种建设模式,让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激发乡村学校内生活力。

“如何破解优质教育城乡不均衡问题,让乡村孩子‘读好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到优质均衡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朱国清说,离开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共体”建设,正是要推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均衡,促进乡村学校质量提升与特色化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浙江全省所有1025所乡村小学、271所乡村初中已实现“教共体”受援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浙江提出,全省域推行“教共体”建设。今年,新增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1500所。

教师双向流动,发展可持续

“教共体”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关键依靠什么?只有教师们愿意去、留得住、教得好,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现在芳庄校区的老师几乎都是新纪元实验学校派来的。”陈旭剑说,结成“教共体”之前,该校在编教师17人,50岁以上的就有11人。年轻教师流动过来后,新纪元实验学校的优秀办学经验也流动到芳庄校区,在课程教学、德育活动、师资培养等方面都有不少改革创新。

为了让城乡教师双向流动起来,浙江省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专门对推动师资流动、优化激励机制等提出新办法。比如,今后浙江各地可以将精简收回和挖潜调剂出来的各类事业编制资源,统筹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向“教共体”适当倾斜。

中小学教师实行“县管校聘”管理,也是一项突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加强县域内“教共体”内部师资的统筹管理、调配和交流。优先满足“教共体”内教师的双向交流和城乡有序调动,优化师资结构。

在融合型“教共体”内,教师将实行无障碍调配;共建型“教共体”的核心校要选派骨干教师,到每一所成员校任教;协作型“教共体”则根据学科要求,指派一定数量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此外,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指导乡村学校中青年教师成长;通过乡村教师到共同体学校轮训、常态化开展教师网络研修等方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

龙游县去年5月启动小学“教共体”改革,目前7个“教共体”在编教职工减少了111人,减幅18.66%,中层干部减少了35人,减幅35.71%。“建立‘教共体’内部教师流动机制后,统筹安排校区教师,老师们从‘学校人’向‘教共体人’转变。”龙游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方小康说,这样有效盘活了“教共体”内的干部教师资源。

城乡资源互补,教学有特色

“教共体”建设改革再往深里走,还能在哪些方面努力?浙江一些先行探索地区的学校继续迈步。

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柯城区,在“一校两区”模式基础上探索升级,原先由城镇优质学校对乡村薄弱学校的单向“输血”,正向城乡资源互补、双向联动与反哺的模式转变。

传统布局的学校教室,正变为更适合乡村学校特点、更智慧化的新型教学空间。柯城区已有26个新型教学空间建成投入使用。一些试点乡村学校建起了全科教室。利用农村小规模学校小班化的特点,改造原有教学空间布局,将教室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功能区,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同步教学。

一堂线上线下互动、虚实结合的美术课,正在巨化三小的两个校区同步进行。位于乡村的柯山校区建有兰花园,美术老师通过移动终端将兰花实景分享给本部学生,大家一起观察兰花。老师还在平板电脑上绘制了几枝兰花,将作品上传,通过互联网同步设备,两个校区的学生共同赏兰、画兰。

“如果说早期以送教、支教为主的模式是1.0版,以接管、托管来实现的‘一校两区’模式是2.0版,那么在信息技术的支撑推动下,通过‘互联网+教育’和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两个校区融合为互依共生的发展共同体,可以说是3.0版的探索。”刘秀芬认为,未来,农村学校独有的教学空间特色和优势,逐渐可以反哺城镇学校。

像柯城区新华小学两个校区合作的“光合森林”项目,借助物联网等技术,让城里孩子感知乡村美景,共同参与户外课程。“我们是‘一校两区’,更要实现‘两区一校’。”校长童伟强说,重新审视城乡教育资源的新差异,挖掘潜在的发展空间,并借助新技术手段,努力实现校区特色资源双向融合、共享共用。

近几年,浙江省积极探索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城乡携手、同步课堂”等项目试点,已有3005所城乡学校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浙江还将启动建设“教共体智慧服务平台”,在大数据精准诊断、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赋能“教共体”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法律声明 |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2017-2020   太阳信息网 豫ICP备17019456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