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当避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喜好 应注意教育过程中言行举止

发布时间: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前几天有人在网上举报宁夏银川某中学一数学老师在上网课时发表不当言论,当地教体局经调查属实后已经做出了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的处理决定。事情原委是,该老师在上网课时突然对一位网络ID为“肖战糊了”的学生进行了辱骂,指责该生浏览了“不良网站”,认为该生价值观存在问题。

网友们议论的主要是教师能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带入课堂,甚至强加给学生。根据处理通告和相关音频信息,很多网友认为银川的这位老师很可能是某明星的粉丝。其因对该学生ID名“肖战糊了”反感而在课堂上发怒,大意是这位明星是一位积极上进、堪称榜样的明星,辱骂批评学生不该用这种方式诋毁明星。这种批评很有针对性,作为教师不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上和课堂外)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你自己追星是自己的事,但是不能强迫别人跟你一样喜欢谁或不喜欢谁。

这里其实引申出一个更为关键的教育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理论的核心是理性化,理性化的表现除了要求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外,还包括了教育立场的中立。他认为教师不应该像先知那样去煽动和诱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而应坚持价值中立。韦伯的社会理论和教育思想受到很多的批评,大量的研究都说明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中是不可能实现绝对中立的。换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会将自己的主观意志表达出来,并对学生产生影响。然而,中小学生和大学生都处于心智成长期,有些影响可能不利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于是,问题转换为: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恰当地讲授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银川这位教师的本意也是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没有注意到其本人的这些想法是否与教学有关,更没有意识到这些想法在价值上是否是妥当的,会不会对学生心智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就牵涉到另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即个体社会价值的形成。个体社会价值无疑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即使成人之后也几乎不可能有人能够具备完备的价值辨别能力,即使是哲学家也不能将价值问题解释清楚。也许在这位老师看来起这个ID名的学生的价值观有问题,需要批评,可是其并未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并不就代表是正确的或者是主流的。

我们常说的主流价值观,其实是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共识。个体要成为主流价值观中的一员,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居于权威地位,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生除了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养成价值观,还与学校之外的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影响有关。比如他们所接触的传播媒体、出版物、非亲属的他人等等,都可能给学生带来个性化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和教师之所以不希望孩子追星,是因为他们更清楚明星是现代资本营造出来的“偶像”,并不是真实的个体。教师的教学恰好处在学生心智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言行中所透露的符号和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可能接收的不良信息,引导学生辨别良莠。若老师发现有学生追星,适度引导,使其认识到追星对学习会造成什么影响而不至于狂热无节制,这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显然,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是明星粉丝,而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喜好。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法律声明 |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2017-2020   太阳信息网 豫ICP备17019456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