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50155824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目光锁定在中部,不久前刚扩容的“郑州都市圈”,正渴望进一步获得来自更高层面的“助力”。
3月5日,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决定,以代表团名义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三个建议,分别是《关于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的建议》《关于恳请国家支持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关于恳请国家支持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区域纳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的建议》
建议指出,河南省委、省政府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以郑开同城化为先导,规划了涵盖9市的郑州都市圈,已于近期研究编制《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恳请国家加强对《规划》编制的指导并予以批复实施,在中心城市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布局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郑州的急迫感源于逼至眼下的发展限制。建议无不恳切地提及,对于正处于急剧发展、快速增长的郑州,“发展空间刚性约束与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的矛盾日益突出,已难以适应国家中心城市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需求”。
环顾四周,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之后,《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于上个月获批,被认为是中部地区拿到首张都市圈发展“入场券”。
而几天前,在陕西发改委官网“主任信箱”栏目回复来信问题时也提到,“《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履行完成国家层面相关审批流程,正在履行印发程序,近期将正式印发实施。”
提速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082883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曾指出,中原要出彩,郑州首先要出重彩;河南要崛起,郑州必须成高峰。而要推动郑州发展,首先要解决空间的问题。
早在2019年,《郑州大都市区(2018~2035年)》出炉,在现阶段空间范围基础上,逐步把周边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所辖县(市),以及汝州市、兰考县等省直管县(市),纳入郑州大都市区范围。
有当地媒体评价,其“结束了郑州二字只代表‘一座城’的固有概念”。
2019年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范围(图中未包括汝州市、兰考县等地区) 图片来源: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
然而,它没能完全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面积——按照当时“1+4”规划的郑州都市圈,面积仅1.59万平方公里,而同处中部的武汉都市圈面积达5.78万平方公里,已获批的长株潭都市圈也有2.8万平方公里。
二是方向。尽管划定都市圈范围,郑州的发展方向仍存在摇摆。即便在2004年河南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已提出推动“郑汴一体化”发展,郑州向东与开封合作,但十多年来,不时有郑州掉头向西、“东西再平衡”的声音出现。
2021年以来,国内各大都市圈建设都在提速升级,郑州也是如此。
当年6月,楼阳生在兰考调研时提出,“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等方面深入研究、统筹推进。”外界看来,这意味着郑开同城化将得到进一步扩围,并形成一条升级版“产业带”。
在评价兰考加入郑开同城化时,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耿明斋也指出,这打开了郑州的发展空间,从而不必再纠结向东向南的问题。
2021年10月举行的河南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河南进一步作出“拓展郑州都市圈发展空间”的“关键性调整”,明确提出“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郑开同城化,并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兰考被纳入郑开同城化,加快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与郑州融合发展步伐”。
到2021年底,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奋进新征程中原更出彩”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介绍,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进一步将洛阳纳入其中。至此,一个总面积5.8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70万的郑州都市圈初步成型。
对于郑州都市圈,楼阳生曾提出要“提高站位、明确定位”。在他看来,这是“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中再造优势的重大举措”,“要站位新发展格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原城市群建设全局”。
更进一步说,就是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内核,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更具竞争力、辐射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郑州进一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
迎入更多城市,使郑州更能收放自如,而不至于局促不前。但这也为郑州带来了更大考验——需要进一步建立破圈思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造“心”
图片来源:摄图网502353240
当然,仅仅依靠扩围还不够。要撑起都市圈,郑州还需提升内部竞争力,以发挥出更多辐射带动效应。
去年,《河南商报》在剖析郑州发展时提到,“要努力突出郑州在河南的首位度,郑州的目标就绝不是北方第三城。”然而,与北方第二城天津之间,郑州还差两千多亿元的经济总量。
这两千多亿元的差距从何而来?其比较发现,在现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科创水平属于“尖子班里的后进生”。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范艳萍在一项“郑州市社科联调研课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基金项目中详细分析指出,郑州科技创新载体和高教资源数量均处于国家中心城市的末尾。
据其统计,2019年,郑州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仅排名第八,而双一流大学数量则排名第九。其中,“郑州市研究生数量仅3万多,只有北京的1/10”。
郑州要“当好国家队”,首先要摆脱在“国家队”中“吊车尾”的状态。
楼阳生认为,提升郑州都市圈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就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除“大力度推进正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外,“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被写进郑州新一轮发展规划当中。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在此之前(去年7月),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曾指出,“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区域创新的增长极”。
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的初玉、毕迅雷曾分析指出,与产业因成本逐步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不同,创新产业高度依赖于原有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基础,集聚效应与区域分化就成为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
因此,尤其要在尤其是中西部、东北地区等欠发达地区,遴选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对冲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引发的区域分化。
新一轮争夺中,郑州格外积极主动。
在《关于恳请国家支持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中,再次提到“恳请国家支持河南依托郑州都市圈“1+8”市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探索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科学技术创新的有效路径,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成为重要人才中心。”
河南也亮出杀手锏:去年,河南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30%,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万家、总量居中西部之首。
前瞻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756685
关于打造郑州都市圈,楼阳生曾多次提到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做决策、抓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得益于“前瞻”,郑州夺得了在航空物流发展的先手权。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允春曾分析指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从东南沿海向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河南抓住了一个重大机遇,成功地将富士康项目引入郑州航空港区。
与北京、天津不同,郑州没有航空运输和航空制造等产业支撑,却另辟蹊径,借力富士康项目发展航空物流业,使得郑州机场2011和2012年的航空货运量增长率连续位居全国第一,让全国看到了郑州临空经济的潜力。得益于此,郑州航空港区也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
而这一谋划,也让郑州摆脱内陆城市的发展瓶颈,乘势“进击”,不仅进出口总额实现了高速增长,远远甩开其他中部城市,也推动郑州步入万亿俱乐部城市行列。
数据来源:Wind 单位:万美元
对于新一轮航空发展,郑州寄予更多期望。如楼阳生所说,要坚持交通先行,以前瞻30年眼光,统筹推进高铁、机场、高速公路、城际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变区位交通优势为枢纽经济优势。
《关于恳请国家支持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区域纳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的建议》进一步指出,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与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贯通起来,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建设,为内陆地区深化高水平开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而无论是提升创新能力、还是再优化交通水平,均在于整合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为都市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有分析指出,郑州产业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尤其是制造业,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比如,2020年其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突破5000亿元,但当地电子信息企业多为外来企业,缺乏本土领军型企业,虽然形成了一批零部件配套产业,但高附加值的企业相对较少。
体现在数据上,去年,郑州GDP增速为4.7%,在万亿城市中位于倒数第二,仅高于西安。除固定资产投资出现6.2%的负增长外,郑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也仅有3.4%,拉低了郑州的排名。
眼下,郑州期望通过更前瞻的视野,抓住新一轮机遇期。
如楼阳生所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每一个地方而言,都是一次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必须善用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改革精神、创新办法、市场机制,把广大干部群众、各类市场主体、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