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大家都感受到房地产暖暖的春意了,当然还只能说是春意,还不能称其为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不过有这种趋势。这还主要源于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导向变化。
这种变化相对去年来说是适度宽松的,这也就给了市场极大的信心,该不该买房或许更多要从自身找节奏了。
1、调控之变。
当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被提出那一刻起,我们的调控目标就是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而房地产也从追求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调控之变下,将会带来系列诸多之变。
除了调控本身的变化,比如从定位、目标、方向的变化,还有就是调控从过去更倾向于房价调控向民生调控转变。不是说房价调控不重要了,而是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调控更加注重房地产的居住属性和民生功能。比如可以看到,在调控方向上,更加讲究对“住”本身的管控,对多层次需求加强供给侧改革,确保每个层次所有人都能住有所居。
这就让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21年在人口流入较多的40个重点城市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预计可以解决近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初步形成多主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趋势。
而2022年将继续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预计全国将新筹集240万套。这对大城市年轻人住房问题的解决将起到很好的缓解效果。
所以,调控最终还是要落到“住”上,让所有人都能住得起,住得好。这是新阶段调控的大方向。
2、市场之变。
既然调控的大方向从追求高速向高质转变,从房价向民生转变,那么市场也会呈现出新的态势。当然,站在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去看房地产市场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是,对于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不变,那么房价就不会再大涨大跌。
变的是,按照平稳要求,各地呈现出的涨跌波动状态下,政策上会结合市场需要出台一城一策的政策。因此,你会看到有的城市在涨中稳,有的城市则在降中稳。你或许还可以看到同一个城市昨天是涨中稳,今天或许是降中稳。说白了,希望它冷与暖都能与其稳定目标直接挂钩。
正是在这样的原则之下,楼市也呈现出全国分化态势。但稳定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今年呈现出与去年不一样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已有包括菏泽、重庆、苏州、南京等超40城推出楼市利好政策,涉及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下调、人才落户、购房补贴、公积金调整等方面。
而这一切透过市场的变化呈现出来了效果。
数据显示,1月份,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6%,其中北上广深分别上涨1.0%、0.6%、0.5%和0.5%。即使三线城市二手房依然呈下跌趋势,但是降幅收窄明显。
此外,新房和二手房环比下降的城市分别有39个和55个,比上月分别减少11个和8个。这意味着短期的政策影响已经在房价上见效。总的来看,官方表述也从上月的“下降态势”转为“降势减弱”。
可以看出,一线城市在市场回暖中的实力担当。
3、心态之变。
因为有了高质量的新要求,各地方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追求更加健康合理的房地产发展,在这样的思维下,反而更加具有积极性。在拿地方面,也尽可能给开发商多让利,进行了政策调整,开始纠偏以前过紧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企流动资金问题,提升了房企拿地积极性。
反过来对市场也是一个正向的互动。今年以来金融信贷环境持续宽松,企业和购房者的信心和预期都得到明显提升。
市场政策最大的变化则是在高质量标准主导下,更加强调刚性住房需求和合理的改善性需求,官方已经几次三番强调。这也是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少了投机,市场才更健康,而购房者的信心提升,也会让市场更加稳定,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
特别是利率和房贷首付比例下调给购房者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购房成本下降和购房门槛降低,极大提振购房者信心,将进一步激活合理住房消费需求,尤其是对贷款利率更为敏感的刚需购房者更有动力进入楼市。
新一轮调控下,给购房者的感觉是,一面去杠杆、去投资化金融化,另一面又在支持刚需和改善购房者等合理住房需求,似乎有点矛盾,实则是调控的精准性和与时俱进,不再搞一刀切,更符合健康需求。
市场稳了,购房者的心态才会稳。尽管如此,购房者不再像过去盲目冲动,更加注重对城市和开发商的选择,因为即使市场有所恢复,但是全国分化趋势明显,选错则步步错。
那么该不该买房呢?从一开始就说了,更多要从自身找突破口,你的需求是什么,如果还抱有投机心态,幻想调控全面放松,基本上可以放弃了。但如果是刚需和改善需求,其实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当然必须给足他们真正的支持,毕竟凭胆子买房的时代过去了,大环境也改变了,要想让购房者踏实买房,不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有各种意外问题的防范。
国家也要求从多方面确保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也算是给购房者一颗定心丸。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光宇吐楼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