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不断拓展人类观天极限

发布时间:   来源:新华网  作者:

25日10时30分,贵州平塘县,距离“中国天眼”不到3公里处,一台40米级的射电望远镜正在进行吊装,这标志着“中国天眼”核心阵试验样机正式开工建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姜鹏介绍,将计划利用“中国天眼”周围5公里内优异的电磁波环境,建设24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与FAST组成核心阵。

“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缩写为FAST,是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当日,“中国天眼”迎来了8周岁“生日”。8年间,“中国天眼”不断拓展着人类观天极限,而核心阵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这只“巨眼”的“观天能力”。

核心阵建成后,将增强“中国天眼”的灵敏度和成图优良度,聚焦极端致密天体的起源与演化等当前天文学最前沿和最热门的科学问题,有望在时域天文、宇宙的成分与演化和引力波暴等研究领域抢先取得突破性成果。

“单靠‘中国天眼’观测宇宙,就像用粗头铅笔给天体画像,核心阵相当于用数码相机拍摄星空。”姜鹏描述说。

截至目前,这只“观天巨眼”已发现新脉冲星超900颗,是同时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其中至少包括170余颗毫秒脉冲星、120余颗双星脉冲星、80颗暗弱的偶发脉冲星。

在“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新脉冲星之前的半个世纪里,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不到3000颗。

近年来,“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探测并构建世界最大中性氢星系样本。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天文学家劳拉·斯皮特勒预测,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天眼”将为人类研究超大质量黑洞碰撞等天文学前沿研究积累大量数据。

早在建设阶段,“中国天眼”就向全球工程界贡献了大科学工程的中国经验和创新实践:6根钢索控制的30吨馈源舱,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范围内实时定位;超高耐疲劳钢索在200万次循环加载条件下可达500MPa应力幅,国际上尚无先例。

据悉,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柴晓明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天眼”核心零部件——低噪声放大器,近期将正式出口巴西。这将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射电望远镜核心部件首次出口海外。

“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样机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国际天文界关注,巴西BINGO项目第一时间提出批量购买的合作意愿。”柴晓明说。

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目前已帮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研究团队开展观测900余小时,涉及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快速射电暴观测等多个领域。

今年4月6日0时,“中国天眼”再次向全球开放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观测季自由申请观测项目的申请通道,有1600小时的望远镜时间向自由申请项目开放。

英国天文学家拉夫尔·伊夫认为, “中国天眼”持续向全球科学界开放,意味着全世界的科学家可以根据他们的研究计划申请使用这一开创性的仪器,天文学家可以开展以前由于望远镜灵敏度不足而无法进行的实验。

“‘中国天眼’正在帮助人类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结构,为理解宇宙中的前沿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观测数据支持,也为国际科学界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说。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