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记者陪同几名朋友来到某火锅店,向服务员索要菜单点菜时,服务员提醒,可以在桌上进行扫码点餐。当记者坚持索要纸质菜单时,店员表示“纸质菜单可能不是最新版本,最新的在扫码点菜里”。记者随后走访10余家餐厅看到,餐桌上基本都没有纸质菜单,桌面摆放的多是二维码展示牌。“扫码——关注商家公众号——同意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点餐”,这已成了在餐厅吃饭的常规操作,有的还需要手机号注册会员填写个人信息,不然就无法点餐。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餐饮行业也在传统与求新之间发生着智能转变,扫码点餐已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点菜方式。不可否认,只需要手指动一动,就可以点到自己心仪的菜品,不但轻松便捷,还可以有效地为餐厅节省人力成本,提高顾客点餐效率。然而,如果餐厅取消纸质菜单,只能扫码点餐,不仅会给一些对智能手机不熟悉的消费者带来障碍,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进入餐厅,菜单是他们决定选择什么菜的重要参考依据,餐厅有义务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供消费者了解菜品和价格。如果不提供现场菜单,必须扫码关注后才能浏览菜品和价格,其实是一种“霸王条款”,明显违反“直观可查”的原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其次,侵害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当消费者拿起手机扫码点餐时,就会进入到餐厅设置的智能系统中,所有的操作都会在系统中留痕,消费者个人信息会保存在餐厅自己的本地服务器上,餐厅只需登录系统即可查看信息。虽然,许多商家表示信息为内部保存,不会泄露,但点完餐之后,他们有没有把个人信息删除,谁也不知道。其实,顾客对个人信息有掌控的权利,扫码点餐时如果需要强制授权各种信息,不符合个人信息处理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原则,不管餐厅是否删除,这种通过扫码消费收集信息的做法都是一种过度索权的行为。
再者,给一些特殊的消费群体带来了障碍。智能手机发展再迅猛,也必定会有一些人不会使用,比如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比如有一些老年人,因为知识、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扫码点餐都会成为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并且,就算有的老年人会使用智能手机,也可能因为年老思维减退的原因,明明照纸质菜单点菜几句话就可完事儿,而如今却得折腾好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如果扫码点餐成为“单选题”,无疑在为他们衰退的身体雪上加霜。
可见,餐厅扫码点餐的方式可以理解,但不能滥用,更不能“一刀切”。作为管理部门,应尽快完善扫码点餐系统,堵住信息外流的漏洞,同时督促餐厅保护好用户个人信息。作为餐饮商家,应多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多考虑一下特殊群体的需求,扫码点餐可跟进,纸质菜单也应保留,在保证二者协调统一的情况下,确保消费者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作为消费者,点餐结束后可与餐厅协商,删除系统存储的个人信息,消除影响,保护好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