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间,结构性复苏持续推进的服务业,正在不经意间展露“微笑”。
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服务业稳定恢复。3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25.3%,两年平均增长6.8%。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运行在60.0%以上高位景气水平;受年初局部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租赁及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升至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9%,连续两个月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笔者认为,如果从结构性角度来观察服务业复苏,其态势十分契合经济学的“微笑曲线”。
具体而言,结合统计局披露的一季度数据和市场主体的切身感受来看,“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分别对应着服务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销售业态。
虽然不像工业制造业一样比较容易量化科研的投入产出比,但服务业同样存在先进技术、产品、品牌、设计等因素的溢价。该类业务由于筑有“护城河”,在疫情有效防控、产能和市场逐步恢复后,自然第一时间启动“复苏模式”。同时,先进销售业态以最契合时点的服务方式,占据产业链中销售端这一有利位置,因此其存量恢复甚至是增量入场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当然,先进销售业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伴随着时间演进、市场迭代、消费心理变化等一起调整,其成长速度也不尽相同。比如直播带货在疫情防控特定背景下爆发式增长,其“微笑曲线”自然是陡然升高的,这对于其他服务业而言很难复制。
而服务产品的具体提供者,因为多数身处充分竞争领域,其议价能力相对较弱、不可替代性不足,因此复苏进程可能相对较长,这类服务业态构成了“微笑曲线”的底部弧形。但是,受益于中国市场的广阔性和服务业自身的强大韧性,其复苏态势同样是十分确定的。
笔者认为,虽然服务业的复苏“有数据有真相”,但是“微笑曲线”背后的结构性不平衡仍然值得重视。从下一步支持政策的布局来看,需要引导服务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拉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和销售附加值,让“微笑”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