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杨浚27日在发布会上表示,北京编制了《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下称《专项规划》),明确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将北京建设成为承担中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首要舞台、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的中心枢纽、展现中国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重要窗口、彰显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国家交往之都。
《专项规划》提出了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战略任务,即更好履行“都”的职责担当,超前谋划“城”的发展,更好履行提升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国外交的服务保障要求,为落实首都“四个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发挥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首要窗口作用。
据杨浚介绍,《专项规划》立足强化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国家高端要素集聚承载、北京开放发展动力支撑、城市对外交往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统筹各方面国际交往功能的需要,完善国家交往中心功能体系,延承历史格局,拓展新兴承载空间,构建了“一核、两轴、多板块”的空间格局。
“一核”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开展国家政务和国事外交活动的首要承载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两轴”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国际交往功能的集中承载区,是体现中华文化自信和大国首都形象气质的代表地区。
“多板块”是拓展丰富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承载空间,是多维度、全方位展现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魅力的亮点板块。
同时,《专项规划》强调加强国际社区、涉外教育、医疗服务、防疫检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构建辐射区域、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支撑保障。(陈杭)